牽牛( Pharbitis nil(L.)Choisy),屬旋花科牽牛屬,一年生纏繞草本。這一種植物的花酷似喇叭狀,因此有些地方叫它做喇叭花。種植牽牛花一般在春天播種,夏秋開花,其品種很多,花的顏色有藍、緋紅、桃紅、紫等,亦有混色的,花瓣邊緣的變化較多,是常見的觀賞植物。
果實卵球形,可以入藥。牽牛花葉子三裂,基部心形。花呈白色、紫紅色或紫藍色,漏斗狀,全株有粗毛。花期以夏季最盛。種子具有藥用價值。
牽牛花的花又大又薄,并且花中含豐富的水分,當太陽照射到時,花里的水分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便會蒸發(fā)干了。
很多人都把牽牛花叫做喇叭花,因為花朵真的酷似喇叭狀,夏秋季開花時,花色豐富,綺麗絢爛。由于牽牛花里含有一種色素,這種色素受外界條件的影響,常常會發(fā)生一些變化,這樣就使牽牛花常常會改變顏色。成為家庭和園林中常見的觀賞植物。
牽牛花:愛情、冷靜、虛幻 。矮牽牛:安全感、與你同心 。白色矮牽牛--存在 。紫色矮牽牛--斷情 。粉牽牛花--纖纖柔情
牽牛花在我國除西北和東北的一些省份外,大部分地區(qū)都有分布。花期以夏季最盛,一般為6月至10月。牽牛花的名字很有鄉(xiāng)土氣息。
這種多年生的纏繞草本植物名稱的由來有兩個說法:一是因為花朵內(nèi)有星形花紋,花期又與牛郎織女星相會的日期相同而得名;另一種說法是根據(jù)唐慎微《證類本草》記載,有一農(nóng)夫因為服用牽牛花種子而治好痼疾,感激之余牽著自家的水牛,到田間蔓生牽牛花的地方謝恩,故而稱之。
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個村子,村中很多人得一種怪病。腹脹難忍,四肢腫脹、大便干燥并有蟲子。很多醫(yī)生都治不好這種怪病,人們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有一個與牛相依為命的牧童,非常聰明。
一日,牛突然開口對他說話:“遠方有一座大山,山中長著許多像喇叭的小花,我?guī)е阏业剿姆N子,就可以治好全村人的病。”
牧童聽后,帶著干糧,牽著牛去尋找遠方的大山。歷盡千辛萬苦,牧童終于找到了像喇叭的小花,并帶著花的種子牽著牛順利回到家鄉(xiāng)。
得病的村民吃了花的種子,都神奇的治好了病,恢復(fù)了健康。大家為了記念牧童,把這種花的種子叫“牽牛子”并把它種到地下,為更多的百姓治病。
很多花友們想把牽牛花種到自家的院子里,便咨詢好花網(wǎng)養(yǎng)護方法,這不就來了:
牽牛花是一種生性很強的花,喜歡溫和的氣候、充足的陽光照射、濕度的通風(fēng)環(huán)境,而且牽牛花對土壤的適應(yīng)性也很強,較耐干旱鹽堿,不怕高溫酷暑,屬深根性植物,地栽土壤宜深厚。
但是牽牛花的大苗是不耐移植的,這一點喜好牽牛花的花友們一定要注意。
牽牛花通常采用種子繁殖,播種期為春夏兩季,適宜在20~25℃進行播種種植,于夏秋兩季可開花。播種時需將種子以溫水浸泡,經(jīng)4~6小時,用硫酸適度處理,將其灑在土壤中,以厚土覆蓋,約1公分左右即可,保持土壤濕潤,約5~6天可發(fā)芽,待長葉兩枚后即可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