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絲海棠(學名:Malus halliana Koehne)是落葉小喬木,高達5米,樹冠開展;葉片卵形或橢圓形至長橢卵形,傘房花序,具花4-6朵,花梗細弱下垂,有稀疏柔毛,紫色;萼筒外面無毛;萼片三角卵形,花瓣倒卵形,基部有短爪,粉紅色,常在5數以上;果實梨形或倒卵形,略帶紫色,成熟很遲,萼片脫落。
花期3-4月,果期9-10月。生山坡叢林中或山溪邊,海拔50-1200米。分布于中國江蘇、浙江、安徽、陜西、四川和云南。可入藥,主治血崩。
落葉小喬木,高達5米,樹冠疏散,枝開展。小枝細弱,微彎曲,圓柱形,最初有毛,不久脫落,紫色或紫褐色。冬芽卵形,先端漸尖,無毛或僅在鱗片邊緣具柔毛,紫色。
葉片卵形或橢圓形至長橢卵形,長3.5-8厘米,寬2.5-4.5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至近圓形,鋸齒細鈍或近全緣,質較厚實,表面有光澤。
中脈有時具短柔毛,其余部分均無毛,上面深綠色,有光澤并常帶紫暈。葉柄長5-25毫米,幼時被稀疏柔毛,老時近于無毛;托葉小,膜質,披針形,內面有毛,早落。
垂絲海棠又名有腸花,思鄉草之名,象征游子思鄉,表達離愁別緒的意思。
又因為王仁裕所寫的《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述了唐玄宗曾將楊貴妃比作會說話的垂絲海棠,即是指美人善解人意,像一朵會說話的花,所以后來垂絲海棠常常被用來比喻為美人。
在種植這一方面,垂絲海棠宜植于小徑兩旁,或孤植、叢植于草坪上,最宜植于水邊。猶如佳人照碧池。除此外垂絲海棠還可制樁景。開花后結果酸甜可食,可制蜜餞。
生長習性:
垂絲海棠性喜陽光,不耐陰,也不甚耐寒,愛溫暖濕潤環境,適生于陽光充足、背風之處。土壤要求不嚴,微酸或微堿性土壤均可成長,但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略帶粘質的生長更好。此花生性強健,栽培容易,不需要特殊技術管理,唯不耐水澇,盆栽須防止水漬,以免爛根。
主要價值:
海棠種類繁多,樹形多樣,葉茂花繁,豐盈嬌艷,可地栽裝點園林。可在門庭兩側對植,或在亭臺周圍、叢林邊緣、水濱布置;若在觀花樹叢中作主體樹種,其下配植春花灌木,其后以常綠樹為背景,則尤綽約多姿,顯得漂亮。
若在草坪邊緣、水邊湖畔成片群植,或在公園游步道旁兩側列植或叢植,亦具特色。海棠不僅花色艷麗,其果實亦可觀。至秋季果實成熟,紅黃機映高懸枝間。每當冬末春初,庭園中有幾株掛滿紅色小果的海棠,不僅為園林冬景增色,同時也為冬季招引小鳥提供上好的飼料。
海棠對二氧化硫有較強的抗性,故適用于城市街道綠地和廠礦區綠化。
海棠是制作盆景的材料。若是挖取古老樹樁盆栽,通過藝術加工,可形成蒼老古雅的樁景珍品。水養花枝可供瓶插及其它裝飾之用。垂絲海棠花色艷麗,花姿優美,花期在4月左右。
葉卵形或橢圓形。花朵簇生于頂端,花瓣呈玫瑰紅色,朵朵彎曲下垂,如遇微風飄飄蕩蕩,嬌柔紅艷。遠望猶如彤云密布,美不勝收,是深受人們喜愛的庭院木本花卉。
植物文化:
明代《群芳譜》記載:海棠有四品,皆木本,這四品指的是:西府海棠、垂絲海棠、木瓜海棠和貼梗海棠。垂絲海棠柔蔓迎風,垂英鳧鳧,如秀發遮面的淑女,脈脈深情,風姿憐人。宋代楊萬里詩中:“垂絲別得一風光,誰道全輸蜀海棠。風攪玉皇紅世界,日烘青帝紫衣裳。
懶無氣力仍春醉,睡起精神欲曉妝。舉似老夫新句子,看渠桃杏敢承當。”形容妖艷的垂絲海棠鮮紅的花瓣把藍天、天界都攪紅了,閃爍著紫色的花萼如紫袍,柔軟下垂的紅色花朵如喝了酒的少婦,玉肌泛紅,嬌弱乏力。其姿色、妖態更勝桃、李、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