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仙桃(學名:Pholidota chinensis Lindl.):根狀莖通常較粗壯,匍匐,直徑3-8毫米或更粗,具較密的節和較多的根,相距5-15毫米或更短距離生假鱗莖;假鱗莖狹卵狀長圓形。葉2枚,生于假鱗莖頂端,倒卵狀橢圓形、倒披針狀橢圓形至近長圓形。

石仙桃假鱗莖碩大似桃,青翠猶如碧玉,葉色鮮綠光亮,是一種清雅別致的室內觀賞植物。

花葶生于幼嫩假鱗莖頂端,發出時其基部連同幼葉均為鞘所包,長12-38厘米;總狀花序常多少外彎,具數朵至20余朵花;

花白色或帶淺黃色;花瓣披針形,長9-10毫米,寬1.5-2毫米,背面略有龍骨狀突起;唇瓣輪廓近寬卵形,略3裂。蒴果倒卵狀橢圓形,有6棱,3個棱上有狹翅。花期4-5月,果期9月至次年1月。

石仙桃根狀莖通常較粗壯,匍匐,直徑3-8毫米或更粗,具較密的節和較多的根,相距5-15毫米或更短距離生假鱗莖;假鱗莖狹卵狀長圓形,大小變化甚大,一般長1.6-8厘米,寬5-23毫米,基部收狹成柄狀;

柄在老假鱗莖尤為明顯,長達1-2厘米。葉2枚,生于假鱗莖頂端,倒卵狀橢圓形、倒披針狀橢圓形至近長圓形,長5-22厘米,寬2-6厘米,先端漸尖、急尖或近短尾狀,具3條較明顯的脈,干后多少帶黑色;葉柄長1-5厘米。

花葶生于幼嫩假鱗莖頂端,發出時其基部連同幼葉均為鞘所包,長12-38厘米;總狀花序常多少外彎,具數朵至20余朵花;花序軸稍左右曲折;花苞片長圓形至寬卵形,常多少對折,長1-1.7厘米,寬6-8毫米,宿存,至少在花凋謝時不脫落;

花梗和子房長4-8毫米;花白色或帶淺黃色;中萼片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7-10毫米,寬4.5-6毫米,凹陷成舟狀,背面略有龍骨狀突起;側萼片卵狀披針形,略狹于中萼片,具較明顯的龍骨狀突起。

花瓣披針形,長9-10毫米,寬1.5-2毫米,背面略有龍骨狀突起;唇瓣輪廓近寬卵形,略3裂,下半部凹陷成半球形的囊,囊兩側各有1個半圓形的側裂片,前方的中裂片卵圓形,長、寬各約4-5毫米,先端具短尖,囊內無附屬物;

蕊柱長4-5毫米,中部以上具翅,翅圍繞藥床;蕊喙寬舌狀。蒴果倒卵狀橢圓形,長1.5-3厘米,寬1-1.6厘米,有6棱,3個棱上有狹翅;果梗長4-6毫米。

石仙桃具有很高的醫藥價值,用它煲湯可以養陰潤肺,清熱解毒,在農村還常會用它來治療肺熱咳嗽、眩暈、頭痛、咽喉腫痛、風濕疼痛等疾病。

產地生境:生于林中或林緣樹上、巖壁上或巖石上,海拔通常在1500米以下,少數可達2500米。產中國浙江南部(泰順)、福建、廣東、海南、廣西、貴州西南部(興義)、云南西北部至東南部(貢山、勐臘、屏邊、麻栗坡、西疇)和西藏東南部(墨脫)。越南、緬甸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中國香港。

生長習性:喜溫暖、濕潤氣候,宜半陰而空氣濕度大的環境,常生于山野間巖石上或其他樹上。耐寒,不怕酷熱,適應性強。可種于排灌條件較好的池塘,水溝、積水坑、水溪旁。是肉質根,主要栽培于溪谷、林下或具腐殖質土的巖石或樹干上。

繁殖方法:以無性繁殖為主,用假鱗莖分株繁殖。也可以石仙桃蒴果為材料,應用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篩選不同階段所需的最適培養基。

其種子可在MS+20 g·L蔗糖 + 8 g·L瓊脂培養基上萌發,發芽率可達70%以上;MS + 50 g·L土豆 + 20 g·L蔗糖 + 8 g·L瓊脂培養基有利于原球莖分化小苗,低濃度6-BA和NAA組合適合原球莖增殖與芽的分化;

在1/2MS + 0.5 mg·LNAA+ 20 g·L蔗糖 + 8 g·L瓊脂培養基上生根率達100%,通過以上系列培養基的培養可獲得完整植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