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絲梅(拉丁學名:Hypericum patulum Thunb. ex Murray)為藤黃科金絲桃屬的半常綠或常綠小灌木,小枝紅色或暗褐色。葉對生,卵形、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

花序傘房狀,花瓣金黃色,長圓狀倒卵形至寬倒卵形,花期6-7月,果期8-10月。生于山坡或山谷的疏林下、路旁或灌叢中,主要分布在中國與日本。

金絲梅是一種具有藥用、觀賞等利用價值的野生灌木。適生范圍廣,抗逆性強,花供觀賞;全株藥用,中藥名芒種花、細連翹、土連翹,性苦、寒,有清熱解毒、舒筋活血、利尿通淋及催乳等功效。

半常綠或常綠小灌木,高0.3-1.5米,叢狀,具開張的枝條,有時略多葉。莖淡紅至橙色,幼時具4縱線棱或4棱形,很快具2縱線棱,有時最后呈圓柱形;節(jié)間長0.8-4厘米,短于或稀有長于葉;皮層灰褐色。

葉具柄,葉柄長0.5-2毫米;葉片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至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1.5-6厘米,寬0.5-3厘米,先端鈍形至圓形,常具小尖突,基部狹或寬楔形至短漸狹,邊緣平坦,不增厚,堅紙質。

上面綠色,下面較為蒼白色,主側脈3對,中脈在上方分枝,第三級脈網(wǎng)稀疏而幾不可見,腹腺體多少密集,葉片腺體短線形和點狀。

花序具1-15花,自莖頂端第1-2節(jié)生出,傘房狀,有時頂端第一節(jié)間短,有時在莖中部有一些具1-3花的小枝;花梗長2-4(-7)毫米;苞片狹橢圓形至狹長圓形,凋落。

花直徑2.5-4厘米,多少呈杯狀;花蕾寬卵珠形,先端鈍形。萼片離生,在花蕾及果時直立,寬卵形或寬橢圓形或近圓形至長圓狀橢圓形或倒卵狀匙形,近等大或不等大,長5-10毫米,寬3.5-7毫米。

先端鈍形至圓形或微凹而常有小尖突,邊緣有細的嚙蝕狀小齒至具小緣毛,膜質,常帶淡紅色,中脈通常分明,小脈不明顯或略明顯,有多數(shù)腺條紋。

花瓣金黃色,無紅暈,多少內(nèi)彎,長圓狀倒卵形至寬倒卵形,長1.2-1.8厘米,寬1-1.4厘米,長約為萼片1.5-2.5倍,邊緣全緣或略為嚙蝕狀小齒,有1行近邊緣生的腺點,有側生的小尖突,小尖突先端多少圓形至消失。雄蕊5束,每束有雄蕊約50-70枚,最長者長7-12毫米,長約為花瓣的2/5-1/2,花藥亮黃色。

子房多少呈寬卵珠形,長,5-6毫米,寬3.5-4毫米;花柱長4-5.5毫米,長約為子房4/5至幾與子房相等,多少直立,向頂端外彎;柱頭不或幾不呈頭狀。蒴果寬卵珠形,長0.9-1.1厘米,寬0.8-1厘米。

繁殖方法:金絲梅可采用分株繁殖、扦插繁殖、播種繁殖,當需大量苗木時,可采用組培繁殖。

播種:種子收集在每年8-9月果實成熟期進行,選取生長良好的金絲梅進行采摘,待蒴果干燥后揉搓出種子,風干后所得純凈種子備用。一般在低溫下袋裝貯藏,播種前用溫水浸種1-2天可明顯提高金絲梅種子發(fā)芽率。

要求深耕細耙,施足底肥,做成1.0-1.5米寬的平畦,等待播種。可春、秋播,一般在春季3月下旬或4月初進行播種,選無風天氣,最好播種后2-3天無大雨或暴雨,采用條播或撒播均可,覆表土1厘米左右,床面蓋草并灑水澆濕,播后10天出苗,20天左右出齊。

扦插:一般在春季或秋季進行,選擇生長健壯的1-2生枝條,剪成10-15厘米長的插穗,剪口上平下斜,并用生長素或生根粉浸泡處理。金絲梅苗床應澆透水,待水落后即可扦插,株行距10厘米×10厘米,插深為插穗長的2/3,管理以灌水、松土、除草為主。

分株:分株繁殖一般在春季或秋季栽培時進行。分株一定要帶土球,這樣有利成活。采挖分株苗木可用尼龍袋包裹金絲梅根系或直接栽于花盆內(nèi),盡量不要金絲梅的破壞根系,一邊采挖,一邊包裝, 采挖包裝完后及時運輸,經(jīng)常澆水,有利于成活。

病蟲防治:金絲梅病蟲害少,主要是蚜蟲類,防治方法有:冬剪和夏剪時剪除被害枝梢或干卷葉片,消滅部分越冬卵和蟲源;在冬季或早春萌芽前,噴5%機油乳劑或5%柴油乳劑殺越冬卵;

在4-5月發(fā)生初期,噴40%氧化樂果乳油1000-1500倍液,20%速滅丁乳油2000倍液,50%甲胺磷乳油1500倍液或2.5%敵殺死乳油3000倍液;2-3次即可控制;于5-6月為害盛期,以40%氧化樂果,久效磷等吸濕性殺蟲劑油10-20倍液在樹干涂環(huán)或浸根防治,效果良好。

主要價值:花供觀賞。金絲梅花朵碩大,花形美觀,花色金黃醒目,觀賞期長達10個月,是非常珍貴的野生觀賞灌木。宜植于庭院內(nèi)、假山旁及路邊、草坪等處,也可配置專類園和花徑,還可盆栽觀賞,亦能作切花,是西部地區(qū)城市綠化的良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