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蘭姿態優美、色澤豐富而艷麗;容易開花,通常每一母株可開花二三枝,猶如簇擁錦團,相互輝映,好生熱鬧,且花期持久,長達1~2個月。碧玉蘭花瓣狹倒卵狀長圓形,與萼片近等長,寬8~10毫米;唇瓣近寬卵形,長3.5~4厘米,3裂,基部與蕊柱合生達3~4毫米。
國內分布:產云南西南部至東南部(盈江、龍陵、滄源、綠春、勐臘、勐海、景洪、金平)。生于林中樹上或溪谷旁巖壁上,海拔1300--1900米。國外分布:緬甸和泰國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緬甸。
形態特征:碧玉蘭是附生植物;假鱗莖狹橢圓形,略壓扁,長6-13厘米,寬2-5厘米,包藏于葉基之內。葉5-7枚,帶形,長65-80厘米,寬2-3.6厘米,先端短漸尖或近急尖,關節位于距基部6-9厘米處。
花葶從假鱗莖基部穿鞘而出,近直立、平展或外彎,長60-80厘米;總狀花序具10-20朵或更多的花;花苞片卵狀三角形,長約3毫米;花梗和子房長3-4厘米;花直徑7-9厘米,無香氣;
萼片和花瓣蘋果綠色或黃綠色,有紅褐色縱脈,唇瓣淡黃色,中裂片上有深紅色的錨形斑(或V形斑及1條中線);萼片狹倒卵狀長圓形,長4-5厘米,寬1.4-1.6厘米。碧玉蘭的花語:豐盛祥和、高貴雍容。
生態習性:蘭花一般生長在深山幽谷的山腰谷壁,透水和保水性良好的傾斜山坡或石隙,稀疏的山草旁,次生雜木林陰下。或有遮陰,日照時間短或只有星散漏光的地方。空氣濕度大且空氣能流通的地方,有時也生于山溪邊峭壁之上。
蘭花宜種植于空氣流通的環境。性喜陰,忌陽光直射,喜濕潤,忌干燥,15℃至30℃最宜生長。35℃以上生長不良。5℃以下的嚴寒會影響其生長力,這時,蘭花常處于休眠狀態。如氣溫太高加上陽光曝曬則一兩天內即出現葉子灼傷或枯焦。如氣溫太低又沒及時轉移進屋里,則會出現凍傷的現象。
蘭花是肉質根,適合采用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排水性能必須良好,應選用腐葉土或含腐殖質較多的山土。微酸性的松土或含鐵質的土壤,pH值以5.5-6.5為宜。
碧玉蘭的栽培技術
盆土:盆土不用泥土。可選用水苔、椰糠、碎杪欏、炭塊、碎磚、石子、樹皮、泥炭等,經清洗后,根據不同品種的需要搭配成不同胞水程度的混合植料,PH值在5.6~6之間。盆具宜窄宜深、通氣性好,最好采用素燒盆。因大多數品種的根部需要較高的濕度,盆壁不宜有太大的孔洞。
澆水:若種植剛培育的小苗,由于種植時植料是潮濕的,種植后應在葉面噴水數次。5天后增加用水量;10天開始生長新根;約2周后葉色轉深綠,表示已成活,但還需要經常檢查溫度和成活情況。
若是移植大苗,種植后須立即沖掉盆內泥砂雜質,水應迅速自排水孔流出,直至水清為好。若排水不暢,應重新種植。栽后一周只能作葉面噴霧。分株后一年四季都需充足給水。冬季和早春每日晨間澆水一次,初夏至深秋每日8時前與傍晚5時后各澆水一次。
施肥:碧玉蘭較其他洋蘭喜肥。使用的無機肥以復合肥為主,濃度約為0.1%~0.2%,每周一次,全年施用。有機肥可以是發酵過的油粕類混合骨粉或過磷酸鈣,制成直徑約2厘米的丸狀置于盆面,隨水分的滲透慢慢釋放肥力。每丸的有效期為1個月,全年施放七八次。在生長的旺期還應追施腐熟的餅肥。另外,在初夏即虎頭蘭開始8個月的孕花期前就應施用鉀肥。
光照:碧玉蘭的生長過程需要充足的散射光。光照不足時,球莖脊瘦難以抽蕾。可以給其罩上50%的遮光網,日照時間在6小時以上;陰天或冬季要打開遮光網接受直射光。但處于開花期的蘭株所需的光線較弱,直射光會使小花蕾黃花脫落,弱光下開出的花顏色更好看。
溫度:碧玉蘭以冷涼的氣候條件為宜。15~25℃時生長最旺。但一年生小苗不能在5℃以下露地過冬,夏季能夠忍受的最高溫度為35℃。
碧玉蘭的繁殖方式:碧玉蘭的繁殖常采用分株法。
碧玉蘭分株適宜時間是植株開花后,新芽未長出之前。分株前使盆土適當干燥,跟略發白,產生不明顯的干縮,如此根較柔軟,操作時不易折斷。
分盆時首先用五指用力,托住盆土及盆苗,將盆倒置過來,然后輕輕叩擊盆的四周,使盆與根和盆土脫離。操作時要小心抓住沒有嫩芽的假球莖,以免碰傷新芽,同時剪除枯黃的葉片、過老的假球莖及腐爛的老根。
最后用利刀將相連過多的假球莖分切開來,分切后的每叢蘭苗應帶有2~3枝假球莖,其中一枝必須是前一年新形成的,為避免傷口感染,可涂以硫黃粉或炭粉。放在干燥處1~2日再單獨盆栽,即成新株。碧玉蘭分栽后放半陰處,不可立即澆水。發現過干時可向葉面積盆面少量噴水,以防葉片干枯、脫落和假球莖嚴重干縮。
病害防治:碧玉蘭栽培環境不良,易遭介克蟲、紅蜘蛛和蚜蟲的危害,通風不好易發生白絹病,因此,盆栽的虎頭蘭最好能架空放置,且不可太密,以利通風。通風良好不僅可以減輕病蟲害,而且有利于植株生長。 另外,蘭株基部黑爛多由真菌引起,與黑斑病一樣,應每月噴殺一次殺菌劑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