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覆花又名金佛花、金佛草等,屬于菊科、旋覆花屬多年生草本,主要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及廣西等地。夏、秋二季花開時采收,除去雜質,陰干或曬干。生用或蜜炙用。
《神農本草經》:“主結氣脅下滿,驚悸。除水,去五臟間寒熱,補中,下氣。”現代研究,旋覆花對免疫性肝損傷有保護作用,其化學成分天人菊內酯有抗癌作用。其根及莖葉或地上部分亦可入藥,治刀傷、疔毒,煎服可平喘鎮咳。旋覆花是黃花,黃蕊,非常好看,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形態特征:旋覆花為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橫走或斜升,有多少粗壯的須根。莖單生,有時2-3個簇生,直立,高30-70厘米,有時基部具不定根,基部徑3-10毫米,有細溝,被長伏毛,或下部有時脫毛,上部有上升或開展的分枝,全部有葉;節間長2-4厘米。
葉互生,橢圓形、橢圓狀披針形或窄長橢圓形。頭狀花序少數或多數,頂生,呈傘房狀排列。瘦果長橢圓形,被白色硬毛,冠毛白色。基部葉常較小,在花期枯萎;中部葉長圓形,長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4-13厘米,寬1.5-3.5稀4厘米。
基部多少狹窄,常有圓形半抱莖的小耳,無柄,頂端稍尖或漸尖,邊緣有小尖頭狀疏齒或全緣,上面有疏毛或近無毛,下面有疏伏毛和腺點;中脈和側脈有較密的長毛;上部葉漸狹小,線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徑3-4厘米,多數或少數排列成疏散的傘房花序;花序梗細長。
總苞半球形,徑13-17毫米,長7-8毫米;總苞片約6層,線狀披針形,近等長,但最外層常葉質而較長;外層基部革質,上部葉質,背面有伏毛或近無毛,有緣毛;內層除綠色中脈外干膜質,漸尖,有腺點和緣毛。
舌狀花黃色,較總苞長2-2.5倍;舌片線形,長10-13毫米;管狀花花冠長約5毫米,有三角披針形裂片;冠毛1層,白色有20余個微糙毛,與管狀花近等長。瘦果長1-1.2毫米,圓柱形,有10條溝,頂端截形,被疏短毛。旋覆花花期6-10月,果期9-11月。
生長習性:旋覆花喜溫暖、濕潤氣候,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的沙質壤土栽培為宜;重黏土及過于干燥地不宜栽培,忌連作;適應性強,耐熱、耐寒,不耐旱,生長快、自繁能力強、耐瘠薄 。生長于海拔150-2400米的山坡路旁、濕潤草地、河岸和田埂上。
旋覆花的品種分類
線葉旋覆花:線葉旋覆花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全體近無毛或被疏柔毛。葉互生,線狀披針形殘線形,長6~12厘米,寬6~12毫米,先端尖,基部稍抱莖,邊緣反卷,下面淡綠色,被疏柔毛。
頭狀花序頂生,分枝多,呈傘房狀排列,花序直徑1.5~2厘米;苞片披針形;總苞半圓形,總苞片3層,外層披針形,內面2層線狀披針形或線形,光滑或微被緣毛;
舌狀花1層,黃色,花冠先端3裂,下部連合成管狀,雌蕊1;管狀花先端5齒裂,雄蕊5,雌蕊1。瘦果橢圓形,頂端踐形,具棱,被白色疏硬毛,冠毛白色。花期6~9月。果期7~10月。生長于山坡、水旁或田邊。分布東北、華北、華東等地。
大花旋覆花:大花旋覆花,又名:毛旋覆花。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全體密被細毛及白色綿毛。葉互生,葉片長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10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抱莖,全緣或具微鋸齒,下面密 被糙伏毛。
頭狀花序少數,頂生,呈傘房狀排列,花序直徑3~5厘米:花序梗密被白色綿毛或細毛;苞片披針形,被毛:總苞半圓形,直徑13~22毫米,總苞片4層,外層線狀披針形,內層線形,外面密被白色細毛或綿毛;舌狀花1層,花冠先端3齒裂,基部連合成管狀,雌蕊1:管狀花先端5裂,裂片三角狀卵形,雄蕊5,雌蕊1。
瘦果長方橢圓形,有棱,被白色硬毛,冠毛白色。花期7~10月。果期8~11月。生長于溪溝旁或山野間。分布東北、華北及新疆、青海等地。以上三種植物的根(旋復花根),全草(金沸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旋覆花的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旋覆花對土壤要求不嚴格,山坡地、河岸地、溝旁地均可種植。但在排水良好、肥沃的沙質壤土或富含腐殖質土壤中生長良好;以溫暖、濕潤的氣候最適宜。選地后每畝施腐熟廄肥或堆肥3000-4000千克做基肥,深耕20-25厘米,耙細整平,做寬1.2米的畦。
田間管理:種子繁殖,當苗高3-5厘米時,將弱苗和過密的苗間出。苗高5-10厘米時,按株距15-20厘米定苗,結合問苗進行定苗,對缺苗處補栽;每年5月和7月及雨后要進行中耕除草和施肥,施肥以人畜糞為主。收割后需進行培土。天氣干旱時,要及時澆水。在炎熱干旱或大雨后表土板結時,要及時松土,以減少水分蒸發。雨季注意排水。
病蟲防治:旋覆花雖然是多年生植物,但是人工栽培生長2-3年后,會有部分老根枯萎或感病,所以應換地栽種。病害有根腐病,多雨季節注意松土排水,發病后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用石灰5千克加水100千克澆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