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竹芋原產于熱帶美洲及印度洋的島域中。為多年生草本,高可達60厘米,具根莖,長而窄的矛狀的葉直接從根部長出,植株呈叢狀;葉上有深淺不同的綠色斑紋,葉背部多呈褐紅色。
本種葉為銀綠色,并從中脈放射出深綠色斑點,背面有同樣形狀的褐紅色斑。孔雀竹芋除甲醛的功效值為吊蘭的一半,但相比普通植物也要高很多,此外,它還是清除空氣中的氨氣污染的高手(其在10平方米內可清除甲醛0.86mg,氨氣2.19mg)。
形態特征:孔雀竹芋為多年生常綠草本。高30~60厘米,葉長15~20厘米,寬5~10厘米,卵狀橢圓形,葉薄,革質,葉柄紫紅色。綠色葉面上隱約呈現金屬光澤,且明亮艷麗,沿中脈兩側分布著羽狀、暗綠色、長橢圓形的絨狀斑塊,左右交互排列。葉背紫紅色。
基部具塊莖,株高30-50厘米。葉卵狀橢圓形,基生,全緣,長20-30厘米、寬約10厘米,深紫色,具白色茸毛;因其葉表主脈兩側密集的絲狀斑紋從中心葉脈伸向葉緣,呈羽狀排列,側脈之間有明顯的小脈似孔雀尾羽,故得名孔雀竹芋;葉背的飾斑呈淡紫色,葉柄深紫色。
孔雀竹芋植株密集叢生挺拔。株高20~60厘米,葉柄紫紅色,從根狀莖長出,葉片薄革質,卵狀橢圓形,長10~20厘米,寬5~10厘米,黃綠色,在葉的表面綠色上隱約呈現著一種金屬光澤,且明亮艷麗。
主脈兩側交互排列羽狀暗綠色長橢圓形的絨狀斑紋,與斑紋相對的葉背面為紫色,左右交互排列,狀如美麗的孔雀尾羽,故稱孔雀竹芋。葉片有“睡眠運動”,即在夜間葉片從葉鞘部向上延至葉片,呈抱莖折疊,翌晨陽光照射后重新展開,十分有趣。
生長習性:孔雀竹芋性喜半陰,不耐直射陽光,適應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中生長。孔雀竹芋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環境,不耐寒。生長適溫為18℃至25℃,超過35℃對其生長不利;越冬雖處于半休眠狀態,但室溫不得低于13℃至16℃,其它季節維持正常室溫即可。
孔雀竹芋要求有較高的空氣濕度,最好能達到70%至80%;忌空氣干燥、盆土發干,但也忌盆土內積水,否則極易造成植株爛根。在室內養護期間,經常用涼開水噴灑葉片效果不錯。
孔雀竹芋原生于熱帶雨林下,它和竹芋科同屬其它植物一樣有一個共同特征,即在它的葉片與葉柄連接處,有一明顯膨大的關節,俗稱葉枕。葉枕內是貯水細胞,具有調節葉片方位的功能。當溫度適宜、濕度大時,葉枕內水分飽滿,葉片明顯直立,表現出一派生機活力。
如果溫度高而濕度低,或曝曬于陽光下時,由于葉枕失去水分,則表現萎蔫無力;相反,如果溫度低而濕度大,則會造成爛葉、爛根,因此高溫、高濕最利于生長。溫度降低,應相應降低濕度。
孔雀竹芋的繁殖方式
孔雀竹芋的繁殖可采用分株、扦插、組織培養等方法進行。其中常規繁殖常采用分株繁殖。分株繁殖春秋兩季皆可進行,但以春季結合換盆較好。分出的每個子株都要保留5片葉片。
分切后立即將盆置于陰涼處,一周后移至光線較好的地方,初期應控制澆水,待發出新根后再充分澆水。孔雀竹芋采用根莖扦插時,將根莖從根莖的莖節處用利刀切下,每段保持1~2個節,分切后立即將盆置于陰涼處,1~2周能形成新根。
孔雀竹芋用分株繁殖:一般多于春末夏初氣溫20℃左右時結合換盆換土進行。氣溫太低時分株容易傷根,影響成活或使生長衰弱。分株時將母株從盆內扣出,除去宿土。
用利刀沿地下根莖生長方向將生長茂密的植株分切,使每叢有2—3個萌芽和健壯根;分切后立即上盆充分澆水,置于陰涼處,一周后逐漸移至光線較好處,初期宜控制水分,待發新根后才充分澆水。
孔雀竹芋豐要用分株和組織培養法繁殖。分株繁殖以春末夏初為好,分株時每個子株至少要保留5個葉片和較多的根系,否則會影響成活和成活后的生長發育。大量育苗時,以組織培養法擴繁為好。
栽培時宜給予一定程度的遮陰,并保持溫度在12—29℃左右,冬季溫度宜維持在16—18℃,春夏兩季生長旺盛,需較高空氣濕度,可進行噴霧;對土壤要求不甚嚴,但要求保持適度濕潤,生長季節,約2周施一次肥。
而冬季土壤可稍干和涼爽,并減少施肥次數;繁殖時多采用分根的方法;于初夏季節進行,另外還可采用扦插的方法;主要害蟲有粉蚤、紅蜘蛛、蚜蟲、介殼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