幌菊為草花,花鮮,天藍色,具白心。花期春、夏季。有白花種及三色種(邊白中紫內(nèi)黃),一年生草本,株高10-30cm,呈倒狀狀,半肉質(zhì),枝一般三叉。為北美傳統(tǒng)花壇邊緣用花,也可秋播作溫室盆花。
幌菊呈倒狀狀,半肉質(zhì),枝一般三叉。葉對生,矩圓狀倒卵形,羽狀深裂。花單生于葉腋,合辦花,先端5裂,呈線盤狀,花有底為亮藍色,中央呈白色,或白色底,中央黑色,或藍色,上有紫色脈紋等,花瓣先端有一滴紫色,花期4-9月,蒴果球形。幌菊的花語:我寬恕你的、愛國心、可憐。另有說法是:謊言。
形態(tài)特征:幌菊為柔弱、匍匐草本,除花冠外全體被短柔毛。匍匐莖纖細、蔓延,長可達1米,節(jié)間短,長1.5-4厘米,節(jié)稍膨大,下生纖維狀不定根。葉單生于節(jié)上,上升,具長2.5-6厘米的長柄。
直徑約1.2毫米,與匍匐莖等粗或稍粗;葉片輪廓卵形或矩圓狀卵形,紙質(zhì),長2-5厘米,通常羽狀深裂幾至中肋,少有淺裂而具大圓齒,裂片5-9枚,倒卵形,中部以上或上部有具短凸尖的圓齒。
幌菊花單生于葉腋,花梗纖細,與葉柄近等長,果期卷曲;苞片小,鉆狀三角形;花萼鐘狀,膜質(zhì),長5-7毫米,5裂至中部,裂片卵形至長橢圓形;花冠白色,長7-12毫米,漏斗狀。
花冠筒長約為花冠的一半或稍短,內(nèi)面從喉部至近基部密被單細胞髯毛,裂片5,矩圓形至匙形;雄蕊4,著生于花冠喉部,花藥狹箭形,2室,頂端結(jié)合;花盤發(fā)達杯狀,包裹子房2/3,子房卵形。
頂端被髯毛或近于無毛,花柱略比花冠短,柱頭淺2裂。幌菊為蒴果圓球形,直徑4-5毫米,被包于宿萼內(nèi);種子大而少數(shù),扁圓形,直徑約1.5毫米,種皮有膠粘質(zhì),密被亞盾狀長毛,花果期4-9月。
生長習性:幌菊耐寒性不強,忌炎熱。幌菊生海拔1500-2500米的田野、溝邊、草地及疏林中。分布于中國臺灣、江西、貴州、云南、西藏、四川、甘肅、河北。印度、不丹、菲律賓、日本等地。
幌菊的栽培技術(shù)
上盆或移栽:小苗裝盆時,先在盆底放入2公分厚的粗粒基質(zhì)或者陶粒來作為濾水層,其上撒上一層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料作為基肥,厚度約為1-2公分,再蓋上一層基質(zhì),厚約1-2 公分,然后放入植株,以把肥料與根系分開,避免燒根。
上完盆后澆一次透水,并放在略蔭環(huán)境養(yǎng)護一周。小苗移栽時,先挖好種植穴,在種植穴底部撒上一層有機肥料作為底肥(基肥),厚度約為 4-6 公分,再覆上一層土并放入苗木,以把肥料與根系分開,避免燒根。 放入苗木后,回填土壤,把根系覆蓋住,并用腳把土壤踩實,澆一次透水。
基質(zhì):可以選用下面的一種菜園土:爐渣=3 :1 ;或者園土:中粗河沙:鋸末(茹渣)=4 :1 : 2 ;或者水稻土、塘泥、腐葉土中的一種。或者草炭 + 珍珠巖 + 陶粒 =2 份 +2 份 +1 份。
菜園土 + 爐渣 =3 份 +1 份 草炭 +爐渣+陶粒=2份+2 份 +1 份 鋸末 +蛭石+中粗河沙=2份 +2 份 +1 份。上完盆后澆一次透水,并放在略蔭環(huán)境養(yǎng)護一周。
小苗移栽時,先挖好種植穴,在種植穴底部撒上一層有機肥料作為底肥(基肥),厚度約為 4~6 公分,再覆上一層土并放入苗木,以把肥料與根系分開,避免燒根。放入苗木后,回填土壤,把根系覆蓋住,并用腳把土壤踩實,澆一次透水。
摘心:在開花之前一般地進行兩次摘心,以促使萌發(fā)更多的開花枝條:上盆一至兩周后,或者當苗高6~10公分并有六片以上的葉片后,把頂梢摘掉,保留下部的3~4片葉,促使分枝。
在第一次摘心3~5周后,或當側(cè)枝長到6~8公分長時,進行第二次摘心,即把側(cè)枝的頂梢摘掉,保留側(cè)枝下面的4 片葉。進行兩次摘心后,株型會更加理想,開花數(shù)量也多。
修剪:每兩個月剪掉一次帶有老葉和黃葉的枝條,只要溫度適宜,能四季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