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拉丁文名: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Benth. et Hook. f. ex Franch. et Sav),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2.5米,根圓柱形,莖基部徑2-5厘米,基生葉一回羽狀分裂,復傘形花序頂生或側(cè)生,果實長圓形至卵圓形。

以根入藥,有祛病除濕、排膿生肌、活血止痛等功能。主治風寒感冒、頭痛、鼻炎、牙痛。赤白帶下、痛癤腫毒等癥,亦可作香料。北方的一些省區(qū)有栽培,多自產(chǎn)自銷,少數(shù)調(diào)省外。一般生于林下、林緣、溪旁、灌叢和山谷草地。

象征意義:蕙蘭和白芷在堯、舜、禹時將竄紉成一對稱為“蕙芷”代表著中華炎黃子孫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在中國傳統(tǒng)意識中被視為中華民族秀麗山河與繁榮昌盛、領(lǐng)土完整和民族團結(jié)的象征和標志。“蕙芷”是中國文華的精華,是中國和人民本身象征。

形態(tài)特征: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2.5米。根圓柱形,有分枝,徑3-5厘米,外表皮黃褐色至褐色,有濃烈氣味。莖基部徑2-5厘米,有時可達7-8厘米,通常帶紫色,中空,有縱長溝紋。

果實長圓形至卵圓形,黃棕色,有時帶紫色,長4-7毫米,寬4-6毫米,無毛,背棱扁,厚而鈍圓,近海綿質(zhì),遠較棱槽為寬,側(cè)棱翅狀,較果體狹;棱槽中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長習性:常生長于林下,林緣,溪旁、灌叢及山谷地,國內(nèi)北方各省多栽培供藥用。白芷喜溫和濕潤的氣候及陽光充足的環(huán)境,能耐寒。分布在中國大陸的東北及華北等地,生長于海拔200米至1,500米的地區(qū),一般生于林下、林緣、溪旁、灌叢和山谷草地。

白芷的繁殖方式:種子繁殖,一般采用直播,不宜移栽。

適時播種是獲得高產(chǎn)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過早播種,冬前幼苗生長過旺,第2年部分植株會提前抽薹開花,根部木質(zhì)化或腐爛,不能做藥用,影響產(chǎn)量;過遲因氣溫下降,影響發(fā)芽出苗,幼苗易受凍害,幼苗生長差,產(chǎn)量低。

隔年種子發(fā)芽率低,新鮮種子發(fā)芽率高,生產(chǎn)上選用當年收獲的新鮮種子播種,一般以秋播為主,春播產(chǎn)量低,質(zhì)量差。適宜的播種期因氣候和土壤肥力而異。氣溫高遲播,氣溫低早播,土壤肥沃可適當遲播,相反則宜稍早。

秋播一般于9-10月播種,條播按行距35厘米開淺溝播種;穴播按穴距(15-20)厘米×30厘米播種,播后蓋薄土,壓實,播后15-20天出苗。每667㎡用種量條播約1.5kg,穴播約1kg。播種前用2%磷酸二氫鉀水溶液噴灑在種子上,攪拌,悶潤8小時左右,再播種,能提早出苗,大大提高出苗率。

白芷的栽培技術(shù)

灌溉:于土壤凍結(jié)前澆一次封凍水。次春返青后,淺鋤一次。半年后再鋤一次,此次目的是鋤斷支根,使主根直伸向下,減少分叉。之后要再鋤4-5遍,保持土壤疏松,無雜草。

定苗:白芷播種當年不間苗,翌春返青苗高7-10厘米時,按株距20厘米左右定苗。間苗時應除去過壯大苗及過纖弱苗,留以生長適中的苗。因過壯大苗易開花結(jié)種,根部生長不好,不能人藥。 

追肥:秋播后,當年不必追肥。只在入冬封凍前,結(jié)合灌封凍水,在畦面上蓋以馬糞或土雜肥,既為小苗越冬防止了凍害,又可作翌春的第一次追肥。翌年返青后,可結(jié)合中耕松土,追施餅肥、化肥或圈肥。

摘苔:有抽苔開花者,應及時摘除花苔,以保根部質(zhì)量。選種:留種用的植株,在收獲時選留,經(jīng)翌年生長抽苔,方能采種。原地留種:在收獲時間隔留下一部分根不收挖,使株距達60厘米左右,原地越冬。

隨收獲隨移栽:收獲時,選主根無分叉、拇指粗細健壯的根作種根,按株行距60厘米X60厘米栽植于已準備好的種子田,栽時挖30厘米深的穴,施穴肥后將種根栽于穴內(nèi),填土踏實、澆水。

窖藏越冬:北方溫度很低的地方,將選好的種根置于地窖砂藏越冬,翌春栽于種子田,方法同隨收隨栽。留種白芷6-7月抽苔開花、結(jié)籽,8月種子陸續(xù)成熟。因主莖頂端種子形成的植株易提前開花,其根常不能人藥,而主莖花序下部以及二、三級花序枝結(jié)的種子一般不飽滿。

因此采種時,應當選采主莖花序中部一級枝上結(jié)的種子。生長較好的母株,選有關(guān)部位上的種子,播后出苗率高,成活率也最高,種后抽苔率低,因此盡量選采生長較好的母株上主莖花序中部一級枝上結(jié)的種子。每畝種子田可收獲種子120-150kg。7-8株所產(chǎn)的種子即可供一畝地播種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