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槌樹為夾竹桃科棒捶樹屬,原產于納米比亞,又名光堂。肉質莖高1.5-1.8米,不分枝,莖上密生5厘米長的刺。刺很有特點,雖然它沒有刺座但仍是3根刺著生在一起。

兩根長的呈八字形分開,中間有一根短刺,刺均為褐色。生長期莖頂端簇生長卵形葉,綠色,長8-12厘米、寬2-6厘米,中脈明顯,色較淡,葉緣波浪形。葉旱季脫落。

棒槌樹原產非洲西南部。肉質莖高2米,密生長刺,呈棒槌形,所以稱之為棒槌樹。花黃色,生于葉腋。它在干旱季節常常將葉片脫光,等到濕潤季節又長出新葉。注意:棒槌樹是夾竹桃科植物,全株有毒,不要讓其汁液誤入眼睛和口中,家庭養殖小心兒童誤食。

形態特征:棒槌樹是夾竹桃科,棒槌樹屬多肉植物,原產納米比亞。是典型的旱生植物。其肉質莖高1.5-2米,不分枝,只有在生長點被破壞之后才在傷口下方萌發幾個新枝。莖上密生2-5厘米的長刺;

刺很有特點,它雖然沒有刺座,但仍然是三根刺著生在一起,兩根長刺呈八字形分開,中間夾一根短刺,刺為灰褐色,葉片生在三根刺下面。生長期莖頂簇生長卵形至長披針形的葉片。

綠色,長8-12厘米,寬2-6厘米,中脈明顯,顏色較淡,在葉背面突出,葉緣平整或呈波浪型;葉片在旱季脫落。花著生在葉腋部,黃色,有紅褐色絨毛,芳香。觀賞價值很高。

生長習性:喜溫暖及陽光充足,生長適溫為20°C-25°C。不耐寒,冬季不能低于15°C,否則葉片枯黃脫落,進入休眠狀態。若溫度低于5°C,則會出現凍害。溫度過高也會導致落葉休眠。冬季若溫度保持在20°C左右,棒槌樹可繼續生長。

若無法保持較高溫度,應減少以至停止澆水,令其自然休眠,有利于其增強抗寒能力,安全越冬。要求土壤疏松,不要太過粘重,宜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最好用腐葉土,珍珠巖,粗沙配制栽培基質。

棒槌樹的栽培技術

定植方法:當小苗長出較多新根后進行,可用中型花盆作為定植容器。在操作時先填入少量土,再于花盆底部墊上2-3克馬蹄片作為基肥,然后繼續填土,并將種苗扶正,用手將盆土略加按實。注意不要將其肥大的莖干種得過深,待穩苗后適量澆水一次,切記不可追肥,通常無需遮蔭,可以讓植株立刻接受日光照射。

管理要點:棒槌樹喜偏干的土壤環境,要掌握好生長旺盛階段少澆水、在休眠階段不澆水的原則。其不喜大肥,除在定植時施用適量馬蹄片作為基肥外,秋季生長旺盛階段還可每隔2-3周追施一次稀薄液體肥料。為了獲得最佳的栽培效果,充足的日照必不可少,環境蔭蔽植株不僅生長緩慢,而且難以表現出自身特點。

棒槌樹喜溫暖,怕寒冷,在16-28℃的溫度范圍內生長較好,越冬溫度不宜低于10℃,否則植株容易落葉。它可耐短期的0℃低溫。如休眠期間澆水過多,則棒槌樹易患根腐病,在干旱高溫時常受紅蜘蛛的侵襲。為了保證植株有較好的長勢、更好的外觀,可在春季結合旋根為已經成形的棒槌樹翻盆。

栽種年限:棒槌樹為多年生,其成形較快,不易老化。棒槌樹的最佳觀賞時段自種苗定植后可達10年,甚至更長。如植株過于高大,可以考慮育苗更新。在不翻盆的情況下,其成形植株連續栽種不宜超過3年。

棒槌樹的繁殖方式

播種法:種子壽命短,采后可即播,覆土0.3厘米,用噴壺澆透水。發芽適溫為22°C—24°C,播后15—20天發芽。幼苗較纖弱,注意保護。

扦插法:棒槌樹小規模繁殖以扦插法為主,多在每年4-6月進行。大規模繁殖可采用播種法進行育苗,實生苗經過6年以上的栽種才能開花。選取健壯枝條,從老株上切下,注意傷口要平滑。去掉葉片,在陰涼通風處晾1周左右,等傷口自然干縮愈合后,插入基質中,基質最好不要太濕。約30-40天即可生根,生根后正常養護。

棒槌樹的作用用途

盆栽價值:棒槌樹的泄塵能力較強,即使葉面上落滿了灰也不會有什么大礙,而且棒槌樹可以吸收輻射,適合放在電腦旁邊。家庭中可以擺放在明亮的在客廳,極具熱帶風情,觀賞價值很高。

棒槌樹多做盆栽,室內觀賞,用于裝點室內陽光充足之處效果頗佳。棒槌樹頗為耐旱,易于管理;株形奇特,令人矚目,將其裝點在具有現代氣息的居室內,能夠與環境形成鮮明的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