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蟲草又名水罐植物、猴水瓶、猴子埕、豬仔籠、忘憂草,是生長在北美洲的沼澤地上的一種植物,長期受著養料不足之苦。因為極為潮濕的地盤被一種叫“泥炭蘚類”的植物所霸占,它只能從直接落到莖葉上的雨和雪中獲取水分。

捕蟲草的食肉習性,就是在這樣一種生存條件下逐漸形成的。食蟲草是有名的熱帶食蟲植物,主產地是熱帶亞洲地區。食蟲草擁有一幅獨特的吸取營養的器官-捕蟲囊,捕蟲囊呈圓筒形,下半部稍膨大。

因為形狀像豬籠,又故稱豬籠草。在中國的產地海南又被稱作雷公壺,意指它像酒壺。這類不從土壤等無機界直接攝取和制造維持生命所需營養物質,而依靠捕捉昆蟲等小動物來謀生的植物被稱為食蟲植物。

形態特征:一年生草本,無球莖,高6-38厘米,直立或匍匐狀,莖被短腺毛。葉互生,淡綠色或紅色,線形,扁平,長2-12厘米,寬1-3毫米,上部葉伸直,下部葉下彎成支柱狀;托葉通常不存在,稀退化成毛狀;葉柄與葉片常不易區別,有時比葉片狹,被短腺毛或無毛,無毛部位長0.8-2厘米;葉片部位被白色或紅色長腺毛。

花序與葉近對生或腋生,長6-30厘米,具花5-20朵,被短腺毛;苞片長1.5-7毫米,線形,被短腺毛;花柄長6-10毫米,被短腺毛;萼5裂至近基部,裂片披針形或長圓形,長約4毫米,被短腺毛,全緣或具腺齒;

花瓣5,具脈紋,倒卵形或倒披針形,長約6毫米,白色、淡紅色至紫紅色;雄蕊5,長約5毫米,花絲扁平,花藥縱裂;子房圓柱形、倒卵形或近球形,胎座3;花柱3,每個二深裂至近基部,頂部常向內彎卷。蒴果倒卵球形,長4-6毫米,果爿3;種子多數,細小,黑色,種皮脈紋加厚成蜂房格狀。花果期全年。

生長習性:生于海拔600米以下的潮濕曠地或水田邊。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環境。不耐寒,怕干燥和強光。喜高溫多濕的半陰環境。臺灣、福建、廣東和廣西等省區及沿海島嶼。分布于亞洲、非洲和大洋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食蟲草的栽培技術

溫度控制:食蟲草播種最低溫最好是在15℃以上,生長期越冬最低溫度須在10℃以上,北方地區宜在溫室內越冬,以免遭受凍害。育苗方式:食蟲草需在育苗箱或穴盤內播種育苗,育苗箱或穴盤應該放入溫室或小弓棚內,以增加發芽率,而不宜在露地育苗。

基質選擇:食蟲草的栽培基質應選用比較疏松、肥沃、持水能力較強的基質,也可采用市面上銷售的育苗基質。 

基質消毒:食蟲草播種時要對基質進行消毒,以防止病蟲害入侵,基質應曬干使用,播種后應使用消毒劑將基質浸透。播種方式:因食蟲草種子細小,不便操作,最好將種子固定在吸水紙上,一個紅圈內一粒種子,播種前將種子連同吸水紙一起剪下,用尖嘴鉗夾住吸水紙,擺放在基質表面。播種量以每穴1—2粒為宜。

覆蓋:食蟲草的種子具有好光性,需要適當的光照才能更好的萌發,所以播種后可不用覆蓋。噴霧保濕:食蟲草播種后,應時常保持基質濕潤,可用細霧噴水,也可從盤底浸水,水要用強氯凈或百毒殺消毒后使用,相對濕度宜保持在90%左右。

遮陽:食蟲草怕強光,播種后和幼苗期都不適宜強光照射,需要利用遮陽網進行遮陽,以利于食蟲草生長。出苗:溫濕度適宜時,食蟲草的出苗最快只需要25天左右,最慢的話則要在兩個月之后才出苗。

苗期防病:食蟲草幼苗生長比較緩慢,要注意預防病蟲害,日常養護要注意通風透氣,防止雨淋,還可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定期噴霧。

移苗:食蟲草的幼苗一般長到5公分高后即可移入盆內培養,移苗的時候一定要帶上護根,栽植最好深一點,每次比原土面深埋一公分。食蟲草最好是進行兩次移栽之后再上盆培養,這樣培養出來的苗比較健壯,而且葉片長而美觀。

食蟲草的作用用途

觀賞價值:食蟲草是一種開小白花的植物,花色潔白無暇,花瓣邊緣還帶有波紋,十分美麗誘人,它那美麗的葉籠觀賞價值極高,用吊盆栽植優雅別致,趣味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