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薔薇(拉丁學名:Rosa multiflora Thunb.)是薔薇屬植物。薔薇花為落葉小灌木野薔薇的花朵,薔薇花又名白殘花、刺蘼、買笑,自古就是佳花名卉。野薔薇喜生于路旁、田邊或丘陵地的灌木叢中,分布于華東、中南等地。于5~6月間,當花盛開時,擇晴天采收,曬干作藥用。薔薇花,花色很多,有白色、淺紅色、深桃紅色、黃色等。

形態特征:野薔薇的花多朵,排成圓錐狀花序,花梗長1.5-2.5厘米,無毛或有腺毛,有時基部有篦齒狀小苞片;花直徑1.5-2厘米,萼片披針形,有時中部具2個線形裂片,外面無毛,內面有柔毛;花瓣白色,寬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楔形;花柱結合成束,無毛,比雄蕊稍長。野薔薇的花期5—6月。野薔薇的果期9—10月。

野薔薇的小葉5-9,近花序的小葉有時3,連葉柄長5-10厘米;小葉片倒卵形、長圓形或卵形,長1.5-5厘米,寬8-28毫米,先端急尖或圓鈍,基部近圓形或楔形,邊緣有尖銳單鋸齒,稀混有重鋸齒,上面無毛,下面有柔毛。小葉柄和葉軸有柔毛或無毛,有散生腺毛;托葉篦齒狀,大部貼生于葉柄,邊緣有或無腺毛。

生長習性:野薔薇性強健、喜光、耐半陰、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在粘重土中也可正常生長。耐瘠薄,忌低洼積水。以肥沃、疏松的微酸性土壤最好。野薔薇喜光的植物在陽光比較充分的環境中,才能生長正常或生長良好,而在陰蔽環境中,生長不正常,甚至死亡。

野薔薇的栽培技術

播種育苗:種子剝取一般在播種前進行,可用手工或機器剝取分離,然后將種子用清水沖洗,室內風干。待種子干燥后即可播種。如不能馬上播種,可放于冰箱內短時間冷藏,但切勿過于干燥,否則將會影響種子發芽。

播種一般于3~4月份進行。播后覆地膜或在播種床上設塑料小棚,8~10天后幼苗即可出土,如覆地膜,待大部分幼苗出土后要及時撤除地膜,防止燒苗,同時要灌第1次水,細流漫灌,防止淤泥埋壓幼苗。

以后可每隔10天灌水1次。當幼苗長出第一對真葉后,可每隔15天灌水1次。同時要注意松土除草,當幼苗長至5~6cm高時可進行一次性間苗、定苗。 

栽前應開溝施基肥:春季要經常澆水。每年從根部長出新的長枝條,當年在其側枝上開花。花后,應剪除開過花的枝條。多花薔薇十分耐寒肥,生長過程中,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澇,應施肥2-3次,促使未開花的花枝在翌年開花。

幼苗栽植前可用氯化苦、棉隆(二甲硫嗪)等消毒劑對土壤進行消毒,同時要施入腐熟有機肥,植后可于每年深秋開溝施基肥一次,以利生長和開花。開花前一定要保持土壤濕潤,如果此時受旱會影響開花數量;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澇,若積水過多則易爛根。

孕蕾期宜施1~2次稀薄餅肥水,如施則花色好,花期持久。修剪一般于葉芽萌動前進行,修剪時主枝保留1.5m左右,側枝保留基部3~5個芽即可;同時要將枯枝、細弱枝及病蟲枝疏除,并將過老過密的枝條剪掉。

盆栽整形:盆栽薔薇通常當年11月或第2年3-4月份上盆,栽培容器宜大一些,便于根系伸展,移栽時先將根系稍作整理(剪掉受傷或過長的根)而后定植,定植深度宜淺,根莖部留出土面,而后澆足水。

春季長出新芽后作適當疏芽,疏掉發育不良或過密的芽,保留健壯芽。整枝、整形一年中至少進行2次。第1次在春、夏花結束以后,大約在7-8月。第2次是在秋花后的12月或次年的3月。疏枝的原則:去弱、病枝,留強、健枝,去密成稀,使留存的枝條分布均勻,占有合理的空間。剪梢:盆栽薔薇花后需剪梢,通常留15-20厘米。

野薔薇的繁殖方式:常用分株、扦插和壓條繁殖,春季、初夏和早秋的均可進行。也可播種,可秋播或沙藏后春播,播后1-2個月發芽。

分株繁殖:即是將植物的根、莖基部長出的小分枝與母株相連的地方切斷,然后分別栽植,使之長成獨立的新植株的繁殖方法。此法簡單易行,成活快。園藝上廣泛應用。

扦插繁殖:扦插也稱插條,是一種培育植物的常用繁殖方法。可以剪取某些植物的莖、葉、根、芽等(在園藝上稱插穗),或插入土中、沙中,或浸泡在水中,等到生根后就可栽種,使之成為獨立的新植株。在農林業生產中,不同植物扦插時對條件有不同需求。了解和順應它們的需求,才能獲得更高的繁殖成功率。

插穗的選擇和處理:要選擇生長健壯沒有病蟲害的枝條作插穗。選好插穗后要精心處理。嫩枝插的插穗采后應立即扦插,以防萎蔫影響成活。多漿植物(如仙人掌等),剪取后應放在通風處晾幾天,等切口略有干縮再扦插;或用微火略燒烤下面切口,以防止腐爛。一般植物插穗。

溫度:一般植物的扦插以保持20~25 ℃C生根最快。溫度過低生根慢,過高則易引起插穗切口腐爛。所以,如果人為控制溫度的條件,一年四季均可扦插。自然條件下,則以春秋兩季溫度為宜。

濕度:扦插后要切實注意使扦插基質保持濕潤狀態,但也不可使之過濕,否則引起腐爛。同時,還應注意空氣的濕度,可用覆蓋塑料薄膜的方法保持濕度,但要注意在一定時間內通氣。

壓條繁殖:壓條是將植物的枝、蔓壓埋于濕潤的基質中,待其生根后與母株割離,形成新植株的方法。成株率高,但繁殖系數小,多在用其他方法繁殖困難,或要繁殖較大的新株時采用。壓條是對植物進行人工無性繁殖(營養繁殖)的一種方法。與嫁接不同,枝條保持原樣,即不脫離母株,將其一部分埋于土中,待其生根后再與母株斷開。

普通壓條:適于枝、蔓柔軟的植物或近地面處有較多易彎曲枝條的樹種(辛夷、蠟梅等)。將母株近地1~2年生枝條向四方彎曲,于下方刻傷后壓入坑中,用鉤固定,培土壓實,枝稍垂直向上露出地面并插縛一支持物。

水平壓條:適于枝條較長且易生根的樹種(如蘋果矮化砧、藤本月季等)。又稱連續壓、掘溝壓。順偃枝挖淺溝,按適當間隔刻傷枝條并水平固定于溝中,除去枝條上向下生長的芽,填土。待生根萌芽后在節間處逐一切斷,每株苗附有一段母體。

波狀壓條:適于枝蔓特長的藤本植物(如葡萄等)。將枝蔓上下彎成波狀,著地的部分埋壓土中,待其生根和突出地面部分萌芽并生長一定時期后,逐段切成新植株。

堆土壓條:適于根頸部分蘗性強或呈叢狀的樹木(如辛夷、珍珠梅、黃刺玫、李、石榴等)。將根頸部枝條基部刻傷后堆土埋壓,待生根后,分切成新植株。

空中壓條:由中國創造,又稱中國壓條或高壓。適于高大或不易彎曲的植株,多用于名貴樹種(山茶、桂花、龍眼、荔枝、人心果等)。選1~3年生枝條,環剝2~4厘米,刮去形成層或縱刻成傷口,用塑料布、對開的竹 筒、瓦罐等包合于割傷處,緊綁固定,內填苔蘚或肥土,常澆水保濕,待生根后切離成新植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