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刺梅是大戟科藤蔓狀多刺植物,學名Euphorbia splendens或E. milii. 原產于馬達加斯加,是受歡迎的室內植物,熱帶地區種植于庭園。四季均開花,在北半球冬季開花最盛。
莖稍攀緣性,分枝,可長達2米余。莖上有灰色粗刺,葉卵形,老葉脫落。花小,成對著生成小簇,各花簇又聚成二歧聚傘花序。外側有兩枚淡紅色苞片,花小。苞片有黃色,也有深紅色。
全株有毒不宜室內養殖,種植土壤中含致癌病毒和致癌物激活物質,且釋放刺激性難聞氣味,誤食會有嘔吐現象。虎刺梅原產非洲馬達加斯加島西部。中國有引種,各地廣泛栽培。
其花全株有毒,白色乳汁毒性強。誤食會有嘔吐、腹瀉現象。同時會釋放出刺激性的難聞氣味,種過此類植物的土壤中被檢測出含有致癌病毒和化學致癌物的激活物質。
因此,不宜室內養殖。虎刺梅全身有銳利的硬刺,而且分泌的白色乳汁有毒,接觸后會使皮膚紅腫奇癢。因此放置地點要注意遠離室內活動多的地點,以免兒童碰著,刺傷中毒。虎刺梅花語:倔強而又堅貞,溫柔又忠誠,勇猛又不失儒雅。給花卉愛好者一個忠告:虎刺梅花雖好,因其有毒,絕不可擺放在室內!
形態特征:虎刺梅為多刺直立或稍攀援性小灌木,株高1-2m,多分枝,體內有白色漿汁。莖和小枝有棱,棱溝淺,密被錐形尖刺,刺長1-1.5(2.0)厘米,直徑0.5-1.0毫米,常呈3-5列排列于棱脊上,呈旋轉。
葉互生,常密集著生新枝頂端,倒卵形或長圓狀匙形,長1.5-5厘米,寬0.8-1.8厘米,先端圓,具小尖頭,基部漸狹,全緣,葉面光滑、鮮綠色;無柄或近無柄;托葉鉆形,早落。
花序2、4或8個組成二歧狀復花序,生于枝上部葉腋;復序具柄,長4-7厘米;苞葉2枚,腎圓形,上面鮮紅色,下面淡紅色,緊貼花序;總苞鐘狀;雄花數枚;雌花1枚。
熱帶地區種植于庭園,四季均開花,在北半球冬季開花最盛,花形美觀具觀賞性。但是虎刺梅渾身上下都帶“毒”,還會釋放出刺激性的難聞氣味,種過此類植物的土壤中被檢測出含有致癌病毒和化學致癌物的激活物質。因此,室內環境中最好不要擺放虎刺梅。
生長習性:自然花期為冬、春季,若溫度適宜全年均有花可賞。喜陽光充足的環境。性喜溫暖,不耐寒,耐高溫。對土壤要求不嚴,耐干旱和瘠薄。怕水漬,如果土壤濕度過大,則生長不良,甚至腐爛死亡。
虎刺梅喜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的環境。稍耐陰,耐高溫,較耐旱,不耐寒。以疏松、排水良好的腐葉土為最好。若冬季溫度較低時,有短期休眠現象。
虎刺梅的繁殖方式:虎刺梅常用扦插法繁殖,在整個生長期均可進行,但以春末夏初扦插成活率最高。選用疏松、排水良好的腐葉土作培養土,每年春季換盆。夏、秋生長季節需要較充足的水分,要及時澆水。冬、春季節若保持15℃以上的溫度,則能連續開花。
如長期放蔭蔽處則不開花。枝株過于擁擠茂密時,可在春季萌發新葉前加以修剪整形。扦插時選生長充實、成熟的莖段,剪成7-8厘米長作插穗,將插穗放在陰處晾干,使漿汁凝固。
或用草木灰把傷口封住,防止乳汁外溢然后進行扦插。扦插基質可用素沙或蛭石。插后放陰蔽處,保持基質潮潤而不過濕,2-3天以后再澆水,每次澆水都不宜過冬。一般約經1個月左右便可生根。
扦插基質:就是用來扦插的營養土或河砂、泥碳土等材料。家庭扦插限于條件很難弄到理想的扦插基質,建議使用已經配制好并且消過毒的扦插基質;用中粗河砂也行,但在使用前要用清水沖洗幾次。海砂及鹽堿地區的河砂不要使用,它們不適合花卉植物的生長。
在早春、或晚秋(中午氣最高不超過28℃、夜晚最低不低于15℃)生長旺季,剪下葉片或莖桿(要帶3~4個葉節),待傷口晾干后插入基質中,把插穗和基質稍加噴濕,只要基質不過分干燥或水漬,就可很快長出根系和新芽。在晚春至早秋氣溫較高時,插穗極易腐爛,最好不進行扦插。
上盆管理:小苗裝盆時,先在盆底放入2~2公分厚的粗粒基質或者陶粒來作為濾水層,其上撒上一層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料作為基肥,厚度約為1~2公分,再蓋上一層基質,厚約1~2公分,然后放入植株,以把肥料與根系分開,避免燒根。
上盆用的基質可以選用下面的一種。菜園土:爐渣=3:1;或者園土:中粗河沙:鋸末(茹渣)=4:1:2;或者水稻土、塘泥、腐葉土中的一種。或者草炭+珍珠巖+陶粒=2份+2份+1份;菜園土+爐渣=3份+1份;草炭+爐渣+陶粒=2份+2份+1份;鋸末+蛭石+中粗河沙=2份+2份+1份。上完盆后澆一次透水,并放在略蔭環境養護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