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栗坡兜蘭葉基生;數枚至多枚,葉片帶形、革質。花葶從葉叢中長出,花苞片非葉狀;子房頂端常收狹成喙狀;花大而艷麗,有種種色澤;中萼直立,花粉粉質或帶粘性,退化雄蕊扁平;柱頭肥厚,下彎,柱頭面有乳突,果實為蒴果。

麻栗坡兜蘭產中國廣西西部(那坡)、貴州西南部(興義)和云南東南部(麻栗坡、文山、馬關)。越南也有分布。模式標本為溫室栽培植物,采自云南麻栗坡。兜蘭花比較雅致,色彩莊重,色及帶有不規則斑點或條紋。

花瓣較厚,花朵開放期比較長。屬觀賞類花草。麻栗坡兜蘭早在1947年就被馮國楣先生在云南麻栗坡縣采集到標本,但直至1984年經陳心啟先生鑒定為新種發表后才為人們熟知。兜蘭主要分布在熱帶亞洲,中國有近30種,其中不乏極具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的種類,麻栗坡兜蘭就是其中的代表。

生長習性:兜蘭對溫度的條件較為寬松,日間溫度約為20-25℃,若上升至30-38℃時亦能忍受,只是生長較差而已,溫度過高時,可配合噴水和通風的辦法來調節;夜間溫度最好維持在15-20℃之間。

極端低溫可能會使蘭株受凍,產生寒害,雖然一些高海拔的山區原種可耐0℃左右的低溫,但對大多數品種而言,以不低于5℃為佳,尤其是一些熱帶低地生長的種類,冬季的安全越冬溫度應在10℃以上。

兜蘭沒有貯藏養料的組織,需保證喜涼品種的休眠期。冬季大多數兜蘭都有要求比較干燥、光線充足的生長環境。栽培兜蘭時花形大、著花多的植株比較喜溫,較適合把它們放在室內培植。用作插花的兜蘭花形宜大且圓,故不可一味追求花朵的數量而忽視其質量。

麻栗坡兜蘭的作用用途:在園藝上,麻栗坡兜蘭葉片斑斕,花葶高長,花瓣青綠,唇瓣乳黃色,有“玉拖”的雅稱,在蘭展中多次獲譽。在學術上,其橢圓狀披針形、有尾尖的萼片、較狹的花瓣和水平伸展的唇瓣等特征在杓蘭屬中很常見,但兜蘭屬中則是罕見。

陳心啟先生在發表新種時曾指出麻栗坡兜蘭是最接近杓蘭屬的一個種,是兜蘭屬現存種類中最為原始的類群,一個從杓蘭屬向兜蘭屬演化的中間類型或過渡類型,在研究蘭科植物系統發育和演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兜蘭盆花生產需要3到5年,由于其花形奇特、花色豐富、花期持久,且容易管護,在12到30℃范圍能生長,室溫23℃環境下能正常開花,因此頗受家庭消費者喜愛,市場需求潛力巨大,是值得開發生產的蘭花種類之一,也是發展小盆栽產業的新興品種。

麻栗坡兜蘭的栽培技術

培養土:兜蘭對培養土的要求較高。大多數兜蘭的原產地降水較多一年中只有幾個月空氣比較干燥,因此兜蘭全年要求濕潤的培養土。此外,為預防根部缺氧,應保證培養土排水良好。

澆水:應用軟水(最好是雨水)澆花,但盆內不可積水,否則細菌大量繁殖,易造成植株腐爛死亡,冬季澆花的水不能太涼。葉片也不可長時間積水,否則葉片易腐爛。夏季可通過噴水或噴霧達到兜蘭生長所需的較高空氣濕度。

施肥:施肥宜少而勤。一般市場上銷售的成品肥即可,如使用有機肥料,一部分兜蘭品種會更加繁茂。此外,植株較大的品種比葉片少的品種需更多肥 料。肥料充足,新芽充分發育,植株才會開花。

否則要等到第二年才會開花。通常所有的兜蘭品種應每半年施一次石灰肥,劑量為每10厘米盆徑可用一茶匙碳酸石灰,也可在澆花中加入石灰,這樣肥料就可被植株長期汲取。

換盆移植:每隔兩年換盆一次,若能每年換盆一次自然更好。大型植株開花較多,除非必要,否則不要扯斷或扯裂根部。換盆時不可破壞植株組織,否則腐霉菌就會趁虛而入。可用木炭粉來預防腐霉菌。

病害防治:所有的兜蘭品種都易受紅蜘蛛侵害,尤其是生有光滑葉片的品種。因此,應時常檢查葉片。其他的害蟲很少危害兜蘭。兜蘭常見病還包括細菌和真菌感染。新鮮、流通的空氣可起預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