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桿菊又名蠟菊,為菊科蠟菊屬的多年生草本花卉,常作1-2年生栽培。原產于澳大利亞,現世界各國多有栽培。株高50-90厘米,莖多分枝,全株被微毛。葉互生,條狀披針形,全緣,無葉柄。頭狀花序單生枝端。
苞片多層、膜質、覆瓦狀排列,外層苞片短,內部各層苞片伸長酷似舌狀花,有白、黃、橙、粉、紅及暗色等,一般被人誤認為花瓣。黃色小型的管狀花聚生在花盤中央。花期7-9月。瘦果灰褐色,光滑。
屬植物約350種,目前常栽培的有:毛葉麥稈菊,具蔓延莖,葉片倒卵圓形,頭狀花序單生銀白色,原產新西蘭;傘花麥稈菊,基部有些灌木狀,葉片卵圓形,頭狀花序傘呈房狀,總苞苞片長圓形,先端鈍,乳白色。
原產南非;天山麥稈菊,為宿根草本,全株密被絨毛,葉片狹披針形,頭狀花序呈傘房狀,黃色或桔紅色,原產中國新疆,此種麥稈菊花似金色的太陽,光彩奪目,十分動人,在嶺南的花圃普遍種植。
形態特征:麥稈菊株高50-90厘米,莖多分枝,全株被微毛。葉互生,條狀披針形,全緣,無葉柄。頭狀花序單生枝端。常在9月中下旬以后進行秋播。麥稈菊是一年生草本,株高40-70厘米。
莖直立,多分枝,頭狀花序單生枝頂,植株開花艷麗持久且干后不腿色,喜陰濕,忌陽光直射,不耐寒,忌暑熱。花黃、橙、紅粉、白色。麥稈菊的花期:7-9月。
生態習性:麥稈菊性喜溫暖和陽光充足的環境。不耐寒,忌酷熱,在濕潤而又排水良好的肥沃和疏松的土壤上生長良好。
麥桿菊的繁殖方式:江南地區一般4月上旬用種子初播于露地苗床內,約7—10天出苗。4月下旬至5月中旬需間苗二次。第二次間苗后施一次10%的腐熟人糞尿。忌濃,以防“燒苗”。6月初苗約長到9屋米時,定植于園地或花壇,株距30厘米。
為促使多發分校,多開花,生長期可摘花2-3次。定植后至開花花期間,施二次雇熟的人糞尿或豆餅液肥,濃度20%為宜,花期前追肥次數不能太多,肥量不能過大,否則開花雖多,但花色不艷。江南地區6月開始進入梅雨季節,注意園地內積水,防止爛根。
夏天遇干旱天氣,早晚要各澆一次水,秋天保持土壤內一定的濕度,以利結果良好。麥桿菊單花期長達1個月之久,每株陸續開花可長達3-4個月。種子應及時采收以防散落。
種子采下后應陰干,裝人紗布袋內,貯藏于低溫干燥處。如發生葉斑病,可剪除部分分枝,創造通風透光的環境。每周噴等量式00-200倍波爾多液一次,連噴3-4次,對防病有效。
基質消毒:對播種用的基質進行消毒,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放到鍋里炒熱,麥稈菊什么病蟲都能燙死。
催芽:用溫熱水(溫度和洗臉水差不多)把種子浸泡3~10個小時,直到種子吸水并膨脹起來。對于很常見的容易發芽的種子,這項工作可以不做。
播種:對于用手或其它工具難以夾起來的細小的種子,可以把牙簽的一端用水沾濕,把種子一粒一粒地粘放在基質的表面上,覆蓋基質1公分厚,然后把播種的花盆放入水中,水的深度為花盆高度的1/2~2/3,讓水慢慢地浸上來(這個方法稱為“盆浸法”);
對于能用手或其它工具夾起來的種粒較大的種子,直接把種子放到基質中,按3×3公分的間距點播。播后覆蓋基質,覆蓋厚度為種粒的2~3倍。播后可用噴霧器、細孔花灑把播種基質質淋濕,以后當盆土略干時再淋水,仍要注意澆水的力度不能太大,以免把種子沖起來。
播種后的管理:在秋季播種后,遇到寒潮低溫時,可以用塑料薄膜把花盆包起來,以利保溫保濕;幼苗出土后,要及時把薄膜揭開,并在每天上午的9:30之前,或者在下午的3:30之后讓幼苗接受太陽的光照。
否則幼苗會生長得非常柔弱;大多數的種子出齊后,需要適當地間苗:把有病的、生長不健康的幼苗拔掉,使留下的幼苗相互之間有一定的空間;當大部分的幼苗長出了3片或3片以上的葉子后就可以移栽上盆了。
扦插基質:就是用來扦插的營養土或河砂、泥碳土等材料。家庭扦插限于條件很難弄到理想的扦插基質,建議使用本站提供的已經配制好并且消過毒的扦插基質;用中粗河砂也行,但在使用前要用清水沖洗幾次。海砂及鹽堿地區的河砂不要使用,它們不適合花卉植物的生長。
扦插枝條的選擇:用來扦插的枝條稱為插穗。通常結合摘心工作,把摘下來的粗壯、無病蟲害的頂梢作為插穗,直接用頂梢扦插。
扦插后的管理
溫度:插穗生根的最適溫度為18℃~25℃,低于18℃,插穗生根困難、緩慢;高于25℃,插穗的剪口容易受到病菌侵染而腐爛,并且溫度越高,腐爛的比例越大。扦插后遇到低溫時,保溫的措施主要是用薄膜把用來扦插的花盆或容器包起來;
扦插后溫度太高溫時,降溫的措施主要是給插穗遮蔭,要遮去陽光的50~80%,同時,給插穗進行噴霧,每天3~5次,晴天溫度較高噴的次數也較多,陰雨天溫度較低溫度較大,噴的次數則少或不噴。
濕度:扦插后必須保持空氣的相對濕度在75~85%。可以通過給插穗進行噴霧來增加濕度,每天1~3次,晴天溫度越高噴的次數越多,陰雨天溫度越低噴的次數則少或不噴。但過度地噴霧,插穗容易被病菌侵染而腐爛,因為很多種類的病菌就存在于水中。
光照:扦插繁殖離不開陽光的照射,但是,光照越強,則插穗體內的溫度越高,插穗的蒸騰作用越旺盛,消耗的水分越多,不利于插穗的成活。因此,在扦插后必須把陽光遮掉50~80%,待根系長出后,再逐步移去遮光網:晴天時每天下午4:00除下遮光網,第二天上午9:00前蓋上遮光網。
上盆或移栽:小苗裝盆時,先在盆底放入2~2公分厚的粗粒基質或者陶粒來作為濾水層,其上撒上一層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料作為基肥,厚度約為1~2公分,再蓋上一層基質,厚約1~2公分,然后放入植株,以把肥料與根系分開,避免燒根。
上盆用的基質:可以選用下面的一種 菜園土:爐渣=3:1;或者園土:中粗河沙:鋸末(茹渣)=4:1:2;或者水稻土、塘泥、腐葉土中的一種。或者草炭+珍珠巖+陶粒=2份+2份+1份。
菜園土+爐渣=3份+1份 草炭+爐渣+陶粒=2份+2份+1份 鋸末+蛭石+中粗河沙=2份+2份+1份上完盆后澆一次透水,并放在略蔭環境養護一周。
小苗移栽時,先挖好種植穴,在種植穴底部撒上一層有機肥料作為底肥(基肥),厚度約為4~6公分,再覆上一層土并放入苗木,以把肥料與根系分開,避免燒根。放入苗木后,回填土壤,把根系覆蓋住,并用腳把土壤踩實,澆一次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