酢漿草,多年生草本,全體有疏柔毛;莖匍匐或斜升,多分枝。葉互生,掌狀復(fù)葉有3小葉,倒心形,小葉無柄。花色多種,以紅、黃兩色為常見,喜向陽、溫暖、濕潤的環(huán)境,夏季炎熱地區(qū)宜遮半蔭。

抗旱能力較強,不耐寒,一般園土均可生長,但以腐殖質(zhì)豐富的砂質(zhì)壤土生長旺盛,夏季有短期的休眠。全草入藥,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疾的效用。酢漿草因花為黃色,在臺灣的某些文獻中又被稱為黃花酢漿草。但在部分文獻中指的是Oxalis pes-caprae,特此辨正。

形態(tài)特征:酢漿草 多年生草本。根莖細長,莖細弱,常褐色,匍匐或斜生,多分枝,被柔毛。總?cè)~柄長2-6.5cm;托葉明顯;小葉3片,倒心形,長4-10mm,先端凹,基部寬楔形,上面無毛。

葉背疏生千伏毛,脈上毛較密,邊緣具貼伏緣毛;無柄。花單生或數(shù)朵組成腋生傘形花序;花梗與葉柄等長;花黃色,萼片長卵狀披針形,長約4mm,先端鈍;花瓣倒卵形,長約9mm。

先端圓,基部微合生;雄蕊的花絲基部合生成簡;花枝5。葫果近圓柱形,長1-1.5cm,略具5棱,有喙,熟時彈裂;種子深褐色,近卵形而扁,有縱槽紋。花期5-8月,果期6-9月。

酢漿草為多年生草本,全體有疏柔毛;莖匍匐或斜升,多分枝。葉互生,掌狀復(fù)葉有3小葉,倒心形,小葉無柄。花黃色,1至數(shù)朵組成腋生的傘形花序,萼片長圓形,頂端急尖,有柔毛;

花瓣倒卵形,微向外反卷;花絲基部合生成筒狀。蒴果近圓柱狀,5棱,有短柔毛,成熟開裂時將種子彈出。種子小,扁卵形,紅褐色,有橫溝槽。花果期4-8月。

生長習(xí)性:酢漿草生于山坡草池、河谷沿岸、路邊、田邊、荒地或林下陰濕處等。酢漿草全國廣布,生于山坡草池、河谷沿岸、路邊、田邊、荒地或林下陰濕處等。亞洲溫帶和 亞熱帶、歐洲、地中海和北美皆有分布。

酢漿草的繁殖方式

苗木繁殖:酢漿草以球莖繁殖和分株繁殖為主要繁殖方式,也有以種子繁殖的。紅花酢漿草的連體莖可以分離為母球莖、芽球莖、葉球莖3種。這3種球莖中母球莖具有直接分生球莖的能力,直徑2~2.5cm,具殘留葉痕,在葉痕處著生有潛伏芽,可先后萌發(fā)長成球莖。

芽球莖為母球莖上生長的幼球,球體直徑約為0.5~0.8cm。葉球莖是由芽球莖生長的長出葉片的帶葉球莖,可開花,約1.2~1.5cm,當其生長發(fā)育后即成為母球莖。

據(jù)試驗,單球莖的繁殖系數(shù)高,平均每個單球莖可獲得球莖15~17個左右。母球莖、葉球莖單體露地栽植成活率相差無幾,但以葉球莖的繁殖系數(shù)最高。

根據(jù)試驗,不同時期栽培的紅花酢漿草成活率無太大差異,只是球莖大小和種類差異明顯。一般情況下,紅花酢漿草繁殖以春秋為主。為增加繁殖系數(shù),在分球莖繁殖的基礎(chǔ)上,也可將球莖根據(jù)大小切成2~6瓣繁殖。栽培兩年的球莖,每株可繁殖20~30株,成活率高,生長快,一個月左右就可開花。

酢漿草的文化背景

文獻記載:酢漿草莖葉含多量草酸鹽。另有謂葉含檸檬酸及大量酒石酸,莖含蘋果酸。此植物據(jù)云對羊有毒。同屬植物毛茛酢漿草能傷害家畜腎臟,使血中非蛋白氮明顯升高。性味:酸,寒。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2~4錢(鮮者1~2兩);搗汁或研末。外用:煎水洗、搗敷、搗汁涂、調(diào)敷或煎水漱口。

文化寓義:幸運花草,愛爾蘭國花一說為白花酢漿草,而且童軍也以它做徽章。一般的酢漿草只有三片小葉,偶爾會出現(xiàn)突變的四片小葉個體,稱為“幸運草”。傳說如果有四片小葉的幸運草就能許愿使愿望成真,幸運草之所以特別,其實只是一種突變現(xiàn)象,所以幸運草純粹只是突變而來的。

美國農(nóng)業(yè)部證實,產(chǎn)生這種四葉現(xiàn)象的酢漿草其學(xué)名是Trifolium repens L.,又稱為白色酢漿草。無論如何,許多國家確實都流傳著四葉幸運酢漿草的傳說。

早期威爾斯的塞爾特人相信白色酢漿草可以對抗惡魔。1620年,約翰梅爾頓爵士(Sir John Melton)寫道:如果有人在田間巧遇任何有四片葉子的草,就將會有好運降臨。

酢漿草的株高依品種的不同,可由10~40cm不等。紫花品種,沒有明顯的莖,葉片可以說自根際直接長出,具有又長又細的葉柄,葉片則由三枚倒心形的小葉組合而成,偶爾會出現(xiàn)突變的四枚小葉組成的個體,即俗稱的“幸運草”。

而大輪的黃花品種,其植株性狀和紫花相似,但小輪的黃花品種則不然,雖然與紫花酢漿草同科又同屬,卻具有又長又細的匍匐莖,葉在莖上對生,葉片亦由三枚小葉組成,但小葉的大小則較紫花酢漿草要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