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羅蘭,十字花科、紫羅蘭屬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紫羅蘭全株密被灰白色具柄的分枝柔毛。莖直立,多分枝,基部稍木質化。葉片長圓形至倒披針形或匙形。紫羅蘭原產地中海沿岸。中國南部地區(qū)廣泛栽培,歐洲名花之一。中國大城市中常有物種,可以栽于庭園或溫室中,供觀賞。此花與三色堇相似,易混淆。

形態(tài)特征:紫羅蘭為總狀花序頂生和腋生,花多數,較大,花序軸果期伸長;花梗粗壯,斜上開展,長達1.5毫米;萼片直立,長橢圓形,長約15毫米,內輪萼片基部呈囊狀,邊緣膜質,白色透明;

花瓣紫紅、淡紅或白色,近卵形,長約12毫米,頂端淺2裂或微凹,邊緣波狀,下部具長爪;花絲向基部逐漸擴大;子房圓柱形,柱頭微2裂。紫羅蘭花期4-5月。

紫羅蘭長角果圓柱形,長7-8厘米,直徑約3毫米,果瓣中脈明顯,頂端淺裂;果梗粗壯,長10-15毫米。種子近圓形,直徑約2毫米,扁平,深褐色,邊緣具有白色膜質的翅。

生長習性:紫羅蘭喜冷涼的氣候,忌燥熱。喜通風良好的環(huán)境,冬季喜溫和氣候,但也能耐短暫的-5℃的低溫。生長適溫白天15-18℃,夜間10℃左右,對土壤要求不嚴,但在排水良好、中性偏堿的土壤中生長較好,忌酸性土壤。

紫羅蘭耐寒不耐陰,怕漬水,它適生于位置較高,在霉雨天氣炎熱而通風不良時則易受病蟲危害,施肥不宜過多,否則對開花不利;光照和通風如果不充分,易患病蟲害。

紫羅蘭的栽培技術

栽培管理:紫羅蘭為直根性植物,不耐移植,因此為保證成活,移植時要多帶宿土,不可散坨,盡量不要傷根。一旦傷根則易爛不易恢復。在真葉展葉前需分苗移植。

一般小苗經過一次分苗后,就可定植。不可栽培過密,否則通風不良,易受病蟲害。栽培期間要注意施肥,施肥一次不要太多,要薄肥勤施,否則易造成植株的徒長,且影響開花。

紫羅蘭的葉片質厚,對干旱有一定的抵抗力,因而淋水不宜過多,土壤保持濕潤即可,水分過多會爛根。若是作為花壇布置,春季應適當控制水分,并進行中耕保墑,以便植株低矮緊密,取得更好的觀賞效果。

若作為切花栽培,就應保證水分的供應,以促使花劍伸長。若花后及時剪去花枝,施以追肥,加強管理,可再次萌發(fā)側枝,再次開花。夏季高溫、高濕要注意病蟲害的防治。如養(yǎng)護得當,4月中旬即可開花。

開花后需剪花枝,并施1~2次追肥,這樣能再抽枝,到6~7月可第2次開花。采種應選擇良好的母株紫羅蘭留種植株要遠離其他十字花科的種類,以防止種間雜交。

播種及育苗:種子發(fā)芽出土最適溫度約16~20℃,一般采用撒播,播種床土要過細篩,育苗基質需松軟,透氣性好,用噴壺澆透底水,然后播干種子,每平方米苗床播種量5克左右,上面覆細土0.5cm。

如用育苗盤播種。苗盤放在遮蔭防雨處,如果床土保水性較差,在覆土后上面蓋地膜或玻璃。播干種子約4~6天出苗。出苗后應逐漸撤去遮蔭物,使其見光。子苗期要防暴雨。

紫羅蘭根系再生能力差,有條件的用容器育成苗,并要早移植。每個容入1~2株苗,容器直徑8~10cm。隨著天氣變冷,溫室或拱棚應適當加強保溫,以利秧苗的生長。床土經常保持濕潤。應將秧苗放在溫室南側,以利獲得較強光照和較大溫差,可防止徒長。

當有8~10片葉時定植,直徑26.7cm的盆栽植2~3株;秧苗能忍耐-5℃低溫,忌高溫炎熱,生長最適氣溫白天15~18℃,夜間10℃左右。喜光,但也稍耐半陰不耐干旱。

喜肥沃疏松床土,床土適宜Ph5.5~7.5。幼苗6~8枚真葉時,控制澆水,會出現兩種不同顏色的葉片,拔除葉片發(fā)黃幼苗,只保留葉色深綠的植株定植。要求中性或微酸性壤土。

當白天氣溫20~25℃,夜間不低于5℃的情況下,秋天播種到開花約需120~150天。在北方寒地于8月份播種,其他地區(qū)于9月份播種,這樣可在春節(jié)前后開花。為布置春季花壇,北方寒地應在12月~翌年1月播種,這樣可減少育苗天數,降低育苗成本。

作切花用的接定植于保護地栽培床內;溫暖地區(qū)秋播用于春季花壇的移入冷床越冬。高生種在苗期摘心,且播種時間應排開,如7月上旬播種,可在10月中旬始花,越夏的應選適宜品種,合適的品種有風之舞、雪之舞、春之舞、黃之舞等。

冬紫羅蘭當有8片真葉時,在5~15℃低溫下約20天花芽分化?;ㄑ糠只?,在5~10℃低溫下,日照增長能加快花蕾的發(fā)育,但在7小時的短日照下有的品種仍能正常開花。其次為提高重瓣花的比例,在移苗前可進行初步選擇。

重瓣花的子苗子葉呈寬闊的橢圓形,鋸齒較多,單瓣花的子苗葉呈短橢圓形,鋸齒較少?;虍斪尤~展開時,將苗盤移置于4~8℃的環(huán)境中,約經8天后,葉色呈淡綠者為開重瓣花苗,深綠者為開單瓣花苗。重瓣花種子壽命比單瓣長,用貯藏2年以上的種子播種,有增加重瓣植株的趨勢。

通常情況下紫羅蘭在2~5月播種,發(fā)芽適溫20~26℃,發(fā)芽需光,在發(fā)芽室中4~9天即可發(fā)芽。生長適溫為18℃左右,育苗期為7~8周,上盆后8~11周開花。生長期十分耐光照;但夏季強光下應注意遮蔭,強光集中照射將使某些品種枯萎。

種苗生產中各個生長期的技術要求

第一階段:從播種到胚根長出(要4~9天)播種后無需覆蓋,適宜基質溫度20~26℃,pH值5.0~5.5,EC值小于0.75,發(fā)芽期應始終保持基質濕潤,但絕不能飽和。

第二階段:到第一片真葉出現(需11至16天)基質溫度保持在18~24℃,濕度中等。但為了使種子發(fā)芽良好,澆水前需讓基質輕微干燥?;|pH值5.2~5.6,EC值小于1.0。

光照應充足,但避免夏季強光直射。當子葉完全展開后,施用硝酸鉀或硝酸鈣。全苗后用廣譜性殺菌劑甲基托布津灌根或噴霧,防治立枯病、根腐病等病害。

第三階段:到成苗(需21~28天)最適基質溫度16~24℃,空氣相對濕度不超過80%,光照充足。澆水前使基質干透,但避免植株永久性萎蔫,這樣有利于根系生長?;|pH值保持在5.2~5.8,EC值小于1.5。

本階段交替施用硝酸鉀或硝酸鈣肥料。施肥可與澆清水交替進行,以控制植株高度。注意防治線蟲和地種蠅等植物根部蟲害,可用克線膦、氧化樂果等農藥灌根。

第四階段:煉苗(需7天)基質溫度控制在14~20℃,空氣相對濕度小于70%,澆水前使基質充分干透?;|pH值保持在5.2~5.6,EC值小于0.75。在植株不缺肥的情況下,每周施用一次含硝酸鉀或硝酸鈣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