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薈是一種百合科草本植物,它是多年生百合科肉質草本植物。蘆薈葉簇生,呈座狀或生于莖頂,葉常披針形或葉短寬,邊緣有尖齒狀刺。花序為傘形、總狀、穗狀、圓錐形等,色呈紅、黃或具赤色斑點,花瓣六片、雌蕊六枚?;ū换慷噙B合成筒狀。
蘆薈原產于地中海、非洲,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據考證的野生蘆薈品種300多種,主要分布于非洲等地。蘆薈頗受大眾喜愛,主要因其易于栽種,為花葉兼備的觀賞植物。
可食用的品種只有六種,而當中具有藥用價值的蘆薈品種主要有:洋蘆薈 (又名巴巴多斯蘆薈或翠葉蘆薈 Aloe Barbadensis/Aloe Vera),庫拉索蘆薈(原產于非洲北部地區,目前西印度群島有廣泛栽培,我國亦有栽培),好望角蘆薈(分布于非洲南部),元江蘆薈等。
蘆薈可以當護膚品,蘆薈膠對蚊叮有一定的止癢作用。它的特征成分是蘆薈蒽醌等,蘆薈由于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在中國民間就被作為美容、護發和治療皮膚疾病的天然藥物。含有豐富的多糖、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活性酶及對人體十分有益的微量元素。
形態特征:蘆薈為常綠、多肉質的草本植物。莖短、葉近簇生或稍二列(幼小植株),肥厚多汁,條狀披針形,粉綠色,長15-35厘米,基部寬4-5厘米,頂端有幾個小齒,邊緣疏生刺狀小齒。
花葶高60-90厘米,不分枝或有時稍分枝;總狀花序具幾十朵花;苞片近披針形,先端銳尖;花點垂,稀疏排列,淡黃色而有紅斑;花被長約2.5厘米,萼片先端稍外彎;雄蕊與花被近等長或略長,花柱明顯伸出花被外。
蘆薈葉簇生呈座狀或生于莖頂,葉常披針形或葉短寬,邊緣有尖齒狀刺。花序為傘形、總狀、穗狀、圓錐形等,色呈紅、黃或具赤色斑點,花瓣六片、雌蕊六枚,花被基部多連合成筒狀。
蘆薈屬生長在熱帶或亞熱帶地區,葉肥厚多汁,葉面光滑油潤,簇生于短莖上,呈座狀或生于莖頂,葉常披針形或葉短寬,葉緣有刺狀細齒有或無斑紋,四季蔥翠碧綠,常不結實,給人以樸實無華的感覺。蘆薈12月至翌年3月開花。
生長習性:蘆薈以透水透氣性能好,有機質含量高,PH值在6.5-7.2。蘆薈喜歡生長在排水性能良好,不易板結的疏松土質中。一般的土壤中可摻些沙礫灰渣,如能加入腐葉草灰等更好。排水透氣性不良的土質會造成根部呼吸受阻,腐爛壞死,但過多沙質的土壤往往造成水分和養分的流失,使蘆薈生長不良。
喜光,耐半陰,忌陽光直射和過度蔭蔽。蘆薈需要充分的陽光才能生長,需要注意的是,初植的蘆薈還不宜曬太陽,最好是只在早上見見陽光,過上十天半個月它才會慢慢適應在陽光下茁壯成長。
蘆薈怕寒冷,它長期生長在終年無霜的環境中。適宜生長環境溫度為20-30℃,夜間最佳溫度為14-17℃。在5℃左右停止生長,0℃時,生命過程發生障礙,如果低于0℃,就會凍傷葉肉受凍全部萎蔫死亡。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15-35℃,濕度為45-85%。
蘆薈的栽培技術:蘆薈是最好養的植物,干了澆點水,這是懶人種的植物。蘆薈生命力十分旺盛,極其好養,其生長特性是喜陽光,但懼烈日;喜濕潤,但忌積水;耐高溫、怕嚴寒。
蘆薈喜高溫濕潤氣候,喜光,耐旱,忌積水,怕寒冷,當氣溫降至0℃時即遭寒害。對土壤要求不嚴,種在旱、瘠土壤上葉瘦色黃,在肥沃土壤中葉片肥厚濃綠。減少澆水,1星期澆1-2次,不要讓葉子接觸土曩。防凍,多讓蘆薈曬太陽,不要暴曬。
選地整地:蘆薈喜歡生長在排水性能良好,不易板結的疏松土質中。一般的土壤中可摻些沙礫灰渣,如能加入腐葉草灰等更好。排水透氣性不良的土質會造成根部呼吸受阻,爛根壞死。
但過多沙質的土壤往往造成水分和養分的流失,使蘆薈生長不良,及時在地面噴施新高脂膜,可保墑防水分蒸發、防曬抗旱、保溫防凍、防土層板結,窒息和隔離病蟲源。
土壤和肥料:理想的蘆薈種植土是以沼澤土和沙為主,加入腐葉土、草灰、貝殼片即可。粘土不利于排水,應當盡量避免使用。如果土壤中含有肥料的話,平時根本就不需肥料。
移盆:蘆薈不是生長特別快,因此很少需要移盆。蘆薈在春天時傾翻他們的盆或已停止增長。使用快速排水盆栽混合有三分之一的沙或卵石。
田間管理:生長期勤除草,同時結合松土或培土。每年施肥3-4次,夏季天熱干燥時須淋水,雨季注意排除積水。
葉片的采摘:蘆薈葉片的采摘標準,以生長一年或12片葉以上采摘為宜,翠葉蘆薈要生長一年半以上采摘較好,采摘的葉片要飽滿、光滑、肉汁清澈透明,這樣蘆薈的各種成份含量高,利用效果好。采摘時要由下而上,用小刀在葉片基部兩邊各切一道口,然后輕輕一掰,采摘的數量要使植株保持12片葉為基礎。
過冬法:蘆薈安全越冬溫度為5度以上。在零度以下,葉子里的水分很快會被凍結。到了這時候,便是它的生命終結之時。
種植要點
溫度:蘆薈怕寒冷,它長期生長在終年無霜的環境中,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15-35℃,濕度為45-85%。水、和所有植物一樣,蘆薈也需要水分,但最怕積水。在陰雨潮濕的季節或排水不好的情況下很容易葉片萎縮、枝根腐爛以至死亡。噴施新高脂膜,不怕太陽暴曬蒸發,能調節水的吸收量,防旱防雨淋。
日照:蘆薈需要充分的陽光才能生長,需要注意的是,初植的蘆薈還不宜曬太陽,最好是只在早上見見陽光,過上十天半個月它才會慢慢適應在陽光下茁壯成長,施肥、肥料對任何植物都是不可缺少的。
為保證蘆薈是綠色天然植物,要盡量使用發酵的有機肥,噴施壯莖靈,可使植物桿莖粗壯、葉片肥厚、葉色鮮嫩、植株茂盛。同時可提升抗災害能力,減少農藥化肥用量,降低殘毒。
澆水:種植蘆薈,最重要的是水不可太多,否則會使藥效成分變淡,嚴重的情況下會使根部潰爛。春天一般都是每隔5天澆一次水;炎夏之時,每天當太陽下山后澆一次水;秋天的澆水方法與春天相同;冬天蘆薈幾乎進入休眠狀態,此時只要將表面的土壤澆濕即可。
蘆薈盆土要保持濕潤,水太多對蘆薈的根系不利,因為蘆薈有耐旱怕澇的特點,需要澆水時,沿盆邊輕輕地澆但不要用力沖,以免盆土容易板結,影響盆土的透氣性,當盆土出現板結時,要適時松土,深度1.5厘米左右。
施肥:蘆薈在生長過程中,單靠盆土的養分是不夠的,適當施肥才能滿足生長需要,肥料以有機肥較好,如花生麩(餅),肥效好,而且清潔衛生。施用前,用水充分浸泡發酵,再用水稀釋澆施,如施化肥,以0.1%的濃度澆施,施肥的次數要根據蘆薈的生長情況而定,如經常需要葉片利用的,次數要多一些,一個月左右施一次。
病害防治:蘆薈常見病害主要有炭疽病、褐斑病、葉枯病、白絹病及細菌性病害。家庭盆栽蘆薈,對病害宜采取預防為主,在病害發生前選擇抗病品種和優質無病害種苗,加強肥水管理,施用保護劑等來預防病害發生。
當病害已發生則可輔以化學防治來控制和防止病害發展蔓延,但此時病斑一般不能消除,其觀賞價值已下降。病害預防:在病害未發生前,或已發病的植株去除帶病部位后,針對性藥物加新高脂膜施于蘆薈葉面,可有效預防、抑制病菌侵入和蔓延。
繁育方法:用分株和芽插繁殖。分株繁殖:于春季3-4月或秋季9-11月,將母株周圍分蘗出來的小苗,連根挖取,并切斷與母株連接的地下莖,按行株距50cm×50cm定植,每穴1株。牙插繁殖:從母株上切取頂芽和側芽,長5-10cm扦插育苗,約20d生根生定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