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葉鳶尾為常綠多年生草本植物。葉面光滑、亮綠色,花莖扁平葉狀。原產于巴西。亮葉鶯尾的花莖扁平葉狀;花1一2朵,有的甚至5朵,著生于莖頂,花直徑scm一10cm;與其他鶯尾科植物一樣,花被也有“垂瓣”與“旗瓣”之分。
所不同的是,一般鶯尾類植物有花被2輪6片,而亮葉鶯尾花被只有5片,外瓣3枚,人形垂瓣較大,白色,下垂;內瓣2枚,直立而斜仲的旗瓣,較大,具藍白色相間的條紋,先端卷曲;雄蕊短而直,花柱無翼或呈花瓣狀。花壽命短,只有2天即凋謝;但相繼開放,很是熱鬧。
葫果長橢圓形,3室,含多數種子。花期春末夏初,但在北方有采暖設備的家庭,室內漪養(yǎng)可望于春節(jié)開花,這給早春無花的季節(jié),帶來了春的氣息。更令人稱奇的是,著生于莖頂的花,一夜之間會突然裂開,產生新植株,好似吊蘭,著地生根。 亮葉鴦尾原產南美熱帶雨林地區(qū),性喜溫暖、潮濕、半蔭。
形態(tài)特征:亮葉鳶尾雖稱鳶尾,但同科不同屬,是Neomarica屬常綠宿根草本花卉,葉片亮錄光滑,寬線型,長約50厘米,寬約2厘米,先端稍彎曲,花期5-6月,1-2朵著生在葉頂部,花被外三枚白色下垂。
內三枚旗瓣斜升,具藍白相間條紋,更特別的是在其葉的頂部會裂開產生新株,如胎生一般,著地生根。它那與眾不同的開花、繁殖形式,令人感到十分新鮮奇特,加之栽培容易,所以養(yǎng)花者競相引種。
亮葉鶯尾為常綠多年生草本花卉。具短地下莖,葉草質,劍狀,于莖的基部作扇狀開展,2列生;長40em一60em,寬約2.sem,先端彎曲下垂,近根部Zcm一3cm一邊的葉緣有1刀削樣的淺缺刻。因其葉面光滑、亮綠色,青翠欲滴,故名曰亮葉鶯尾。
生長習性:亮葉鶯尾喜溫暖濕潤環(huán)境,但喜半陰,能耐旱,也耐水濕,適宜于水邊栽植,耐寒性不強,怕霜凍,越冬時期只要在不低于0℃的環(huán)境中就可以。此花適于在疏松濕潤、排水性良好的土壤中生長。
亮葉鳶尾的栽培技術
分株繁殖:亮葉鳶尾的繁殖主要用分株法,全年都可進,對于葉端長出的子株,可將其割下另植,置陰處過渡二周后再移至半陰外。對于母株,在生長至滿盆后,要結合翻盆進行分株,2-3叢葉一盆,也易成活。
適宜環(huán)境:亮葉鳶尾對環(huán)境適應能力較強,栽培管理都可以比較粗放。春季出房后宜放置在半陰處逐步增加澆水量,保持土壤經常濕潤。6-9月宜放進陰棚或樹蔭下,以避免烈日照射,若經常保證給予明亮的散射光。
對其生長有利,并可使葉色亮綠。高溫干燥時應噴水增濕。在4-10月生長期內,每月施2次糞肥,施肥后要用清水噴淋葉片,經常使葉面清潔。至11月,即逐步停止生長,此時應移入室內,減少澆水,保持土壤稍微濕潤即可。
澆水:夏季高溫干燥時,要經常噴水,以降低溫度和增加空氣濕度。4-10月是它的生長期,這時,應每隔半個月左右施1次腐熟的稀糞肥,每次施肥后,用清水噴洗葉面,保持葉面清潔亮綠。11月天氣轉涼后,植株停止生長,這時要停止施肥并減少澆水,盆土略微濕潤即可。
溫度:亮葉鳶尾對環(huán)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栽培管理都沒有很高的要求。但6-9月因陽光十分熾烈,必須避免烈日曝曬,要注意遮陰,或把花盆放置在陰棚里或樹陰下。
在春暖時,要移出室外放在半陰處,并逐漸增加澆水量,保持土壤經常濕潤,還要經常給予充足的散射光。這樣,可對其生長更加有利,能使葉色翠綠亮麗。11月后要將花盆移入室內,室溫宜保持在6℃以上。
繁殖:亮葉鳶尾的繁殖大多采用分株法,進行分株的時間無嚴格的限制,除冬季外,春、夏、秋三季都可進行。一般可用葉端長出的新子株,將其割下后裁植在小花盆上,先放置在陰處養(yǎng)護,過2-3周后再移至半陰處任其生長。
如果不用葉端長出的子株繁殖,也可用老株在翻盆時結合進行,將滿盆的老株分割成2-3叢葉作一小組,分栽在幾個小花盆內,經2-3周,即可顯現成活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