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葉百合,又名東北百合,屬于百合科植物。多年生草本,地下鱗莖卵球形,徑2~5cm。多生于林下,林緣、草地、山區林旁等處。
形態特征:輪葉百合多年生球根花卉,鱗莖卵圓形,高2.5-3厘米,直徑3.5-4厘米;鱗片披針形,長1.5-2厘米,寬4-6毫米,白色,有節。莖高60-120厘米,有小乳頭狀突起。
輪葉百合的葉1輪共7-9(-20)枚生于莖中部,還有少數散生葉,倒卵狀披針形至矩圓狀披針形,長8-15厘米,寬2-4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下部漸狹,無毛。
輪葉百合的花2-12朵,排列成總狀花序;苞片葉狀,長2-2.5厘米,寬3-6毫米;花梗長6-8厘米;花淡橙紅色,具紫紅色斑點;花被片稍反卷,長3.5-4.5厘米,寬6-1.3毫米,蜜腺兩邊無乳頭狀突起;
雄蕊比花被片短;花絲長約2-2.5厘米,無毛,花藥條形,長達1厘米;子房圓柱形,長8-9毫米,寬2-3毫米;花柱長約為子房的兩倍,柱頭球形,3裂。輪葉百合的花期7~8月。輪葉百合的果期8~9月。
生長習性:輪葉百合喜地勢較高、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林下腐殖性土壤,忌強光、喜散射光,喜空氣干燥,土壤微潤,生長前期易管理,中后期連雨季節易發病,是長白山區百合屬中最難繁殖種類之一。輪葉百合生山坡林下、林緣、路邊或溪旁,海拔200~1800米處。
輪葉百合的病害防治:輪葉百合的病害大于蟲害,在栽培過程中前兩年地上植株經常遇到毀滅性病害,但鱗莖不死,常見的病害有疫病、莖腐病;蟲害有東方螻蛄。
疫病癥狀:主要浸染莖、葉、花、鱗莖。莖部浸染時,初生水浸狀,褐色腐爛,逐漸向上、下擴展,加重基部腐爛,至植株倒折或枯死;葉片浸染時,初生浸染小斑,擴展成灰綠色斑花染病時呈軟腐狀;鱗莖染病時,出現水浸狀褐斑,擴展后腐爛,產生稀疏的白色霉層。
傳播途徑及發病條件:病菌以卵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卵孢子萌發,侵入后導致發病,天氣潮濕多雨,排水不良,有利于該病的發生和蔓延,長白山區6月中、下旬發病。
防治辦法:嚴格按要求栽培,以預防為主。避免連作,3a一個生長周期,每周期間隔3a。春季用10%世高1000倍液葉面噴霧,10d一次,連續3次。發病后用世星(福美雙)50%可濕性粉劑600倍液葉面噴霧,連續3次,也可用世星1:500倍細干土配成藥土,分栽時取1/3藥土墊底,栽后2/3藥土覆蓋。效果顯著。
注意排澇,連雨季節可用塑料布臨地遮蓋,雨后撤除,旱天澆水實行溝灌,避免水濺到植株。 發病植株及時挖除,集中燒毀,四周用五氯硝基苯或白灰隔離,遺留穴3年內禁種百合屬及球莖植物。秋季及時清除枯枝落葉,用五氯硝基苯每667m2用藥4~5kg,均勻撒在地表后耙入土中進行土壤藥物處理。
莖腐病癥狀:主要為害東北百合莖,發病后球根基部或鱗片上產生褐色腐爛,沿鱗片向上擴展,染病鱗片從基部脫落,有時在外層鱗片上產生褐色病斑,癥狀輕時球莖癥狀不明顯,地上部葉片黃化,病株矮小。
傳播途徑及發病規律:病菌以菌絲體在種球內或以菌絲體及菌核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浸染球莖。該病常與東北百合其它病共發,帶病的球莖和污染的土壤是該病的發病主要原因。
防治辦法:生產用基肥需堆積腐熟。合理輪作。種球移栽前用0.2%高錳酸鉀液浸種20min,防治效果顯著。發病可用50%土壤菌蟲全殺可濕性粉劑1:500灌根。
東方螻蛄為害特點:咬食百合基部,使植株地上部分死亡。螻蛄活動時將土層竄出許多隧道,使鱗莖脫離土壤,造成植株死亡。 防治辦法:利用螻蛄趨光性燈光誘殺。結合做畦施入3%呋喃顆粒,每667m2用2.5~3.0kg。 田間調查有0.3~0.5個/m2螻蛄時用50%辛硫磷乳油1:1000或40%樂果乳油1:1000澆灌,可取得顯著效果。
輪葉百合的主要價值
觀賞價值:輪葉百合株形獨特,株姿挺拔健美,花形碩大雅致,花被桔紅色,色美如彩球,栩栩如生,是園林綠化的佳品。可栽培于林下或灌木叢中,亦可點綴于花壇中央一穴多株栽培,可起到清雅脫俗的效果。
藥用價值:輪葉百合的鱗莖人藥中藥稱“百合”,性味甘、平,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之功效。主治結核久咳,痰中帶血,或熱性病余熱未退,慮煩驚悸,心神恍惚,神經衰弱,失眠等。輪葉百合的鱗莖,含有豐富的淀粉、糖類、蛋白質、胡蘿卜素、維生素B1等營養物質,系滋補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