稈直立,粗大,高可達20公尺,表面灰綠,節粗或稍膨大,從基部開始,下部竹竿的節間歪斜,節紋交錯,斜面突出,交互連接成不規則相連的龜甲狀,愈基部的節愈明顯;葉披針形,一束2~3枚。
地徑8-12分,高2.5-4.5米。竹桿的節片像龜甲又似龍鱗,凹凸有致,堅硬粗糙。與其他靈秀、俊逸的竹相比,少了份柔弱飄逸,多了些剛強與堅毅。稈基部以至相當長一段稈的節間連續呈不規則的短縮腫脹。
并交斜連續如龜甲狀,象征長壽健康,其竹的清秀高雅,千姿百態,令人嘆為觀止。此竹種易種植成活但難以繁植,且極為罕見,為我國的珍稀觀賞竹種。
形態特征:竿高達20余米,粗者可達20余厘米,幼竿密被細柔毛及厚白粉,籜環有毛,老竿無毛,并由綠色漸變為綠黃色;基部節間甚短而向上則逐節較長,中部節間長達40厘米或更長,壁厚約1厘米(但有變異);
竿環不明顯,低于籜環或在細竿中隆起。籜鞘背面黃褐色或紫褐色,具黑褐色斑點及密生棕色刺毛;籜耳微小,繸毛發達;籜舌寬短,強隆起乃至為尖拱形,邊緣具粗長纖毛;籜片較短,長三角形至披針形,有波狀彎曲,綠色,初時直立,以后外翻。
末級小枝具2-4葉;葉耳不明顯,鞘口繸毛存在而為脫落性;葉舌隆起;葉片較小較薄,披針形,長4-11厘米,寬0.5-1.2厘米,下表面在沿中脈基部具柔毛,次脈3-6對,再次脈9條。
花枝穗狀,長5-7厘米,基部托以4-6片逐漸稍較大的微小鱗片狀苞片,有時花枝下方尚有1-3片近于正常發達的葉,當此時則花枝呈頂生狀;佛焰苞通常在10片以上,常偏于一側,呈整齊的復瓦狀排列,下部數片不孕而早落。
致使花枝下部露出而類似花枝之柄,上部的邊緣生纖毛及微毛,無葉耳,具易落的鞘口繸毛,縮小葉小,披針形至錐狀,每片孕性佛焰苞內具1-3枚假小穗。小穗僅有1朵小花;
小穗軸延伸于最上方小花的內稃之背部,呈針狀,節間具短柔毛;穎1片,長15-28毫米,頂端常具錐狀縮小葉有如佛焰苞,下部、上部以及邊緣常生毛茸;外稃長22-24毫米,上部及邊緣被毛;
內稃稍短于其外稃,中部以上生有毛茸;鱗被披針形,長約5毫米,寬約1毫米;花絲長4厘米,花藥長約12毫米;柱頭3,羽毛狀。穎果長橢圓形,長4.5-6毫米,直徑1.5-1.8毫米,頂端有宿存的花柱基部。筍期4月,花期5-8月。
龜甲竹的分布區域:長江中下游,秦嶺、淮河以南,南嶺以北,毛竹林中偶有發現。分布自秦嶺、漢水流域至長江流域以南和臺灣省,黃河流域也有多處栽培。1737年引入日本栽培,后又引至歐美各國。
原描述系根據法國栽培的竹叢,由于未引證模式標本,1956年F. A. McClure將他采自美國Barbour Lathrop植物引種園21800號竹叢的標本立為新模式(Neotype)。
龜甲竹的園林用途:狀如龜甲的竹竿既稀少又珍奇,特別是較高大的竹株,為竹中珍品。點綴園林,以數株植于庭院醒目之處,也可盆栽觀賞。龜甲竹的竹材可以制作各種高級竹工藝品。如刻寫書聯,尤屬雅品。
龜甲竹的栽培技術:龜甲竹都以母竹移植栽培。挖取母竹 時,要多帶宿土,并帶50厘米左右的竹鞭。龜甲竹的遺傳性狀不太穩定,栽植后長出的新竹一年比一年小,有的竹竿變成正常竹竿。可以通過去除地上部分的非龍鱗竹,扼制其竹鞭滋生,加強肥水管理等措施來控制。
龜甲竹的文化背景:本種系經我國群眾長期栽培,已產生了許多栽培型。其中的毛竹P. heterocycla cv. Pubescens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應為原型,而其他的栽培型則都應是由毛竹派生出來的,但由于植物國際命名法規中優先律的限制,因此毛竹只能作龜甲竹的栽培型處理,而龜甲竹的學名反而成為原栽培型了。
毛竹是我國栽培悠久、面積最廣、經濟價值也最重要的竹種。其竿型粗大,宜供建筑用,如梁柱、棚架、腳手架等,篾性優良,供編織各種粗細的用具及工藝品,枝梢作掃帚,嫩竹及竿籜作造紙原料,筍味美,鮮食或加工制成玉蘭片、筍干、筍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