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掌柴別名鴨腳木,亦稱傘樹。五加科,幾種熱帶常綠灌木或喬木的統稱,能耐弱光條件,廣泛栽作室內觀葉植物。鵝掌木幼葉光亮翠綠,老葉深綠,層層重疊,形態奇特,別具一景,為優美的觀葉植物,多為灌木狀栽植,于候車廳、會議室等一些大房間裝飾擺設。小盆植株也可放置居室、書房的案幾、桌面,觀賞裝飾。

鵝掌藤五加科,鵝掌柴屬藤狀灌木,葉柄纖細,圓錐花序頂生,花白色,花期7月,果實卵形果期8月。原產熱帶和亞熱帶,中國西南部至東部亦有野生分布。生于谷地密林下或溪邊較濕潤處,耐陰,耐寒,不耐干旱。

常附生于樹上。可以盆栽。主要分布于中國臺灣、廣西、廣東地區。鵝掌藤有行氣止痛、活血消腫的功效。民間用于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骨痛骨折等。

形態特征:圓錐花序頂生,長20厘米以下,主軸和分枝幼時密生星狀絨毛,后毛漸脫凈;傘形花序十幾個至幾十個總狀排列在分枝上,有花3~10朵;苞片闊卵形,長0.5~1.5厘米,外面密生星狀絨毛,早落;

總花梗長不及5毫米,花梗長1.5~2.5毫米,均疏生星狀絨毛;花白色,長約3毫米;萼長約1毫米,邊緣全緣,無毛;花瓣5~6,有3脈,無毛;雄蕊和花瓣同數而等長;子房5~6室;無花柱,柱頭5~6;花盤略隆起。

鵝掌木為栽培條件下株高30~80cm不等,在原產地可達40m。分枝多,枝條緊密。掌狀復葉,小葉5~9枚,橢圓形,卵狀橢圓形,長9~17cm,寬3~5cm,端有長尖,葉革質,濃綠,有光澤。花小,多數白色,有香氣,花期冬春;漿果球形,果期12月至翌年1月份。

生長習性:鵝掌柴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環境。鵝掌柴的生長適溫為27℃。9月為27℃,9月至翌年3月為21℃。在30℃以上高溫條件下仍能正常生長。冬季溫度不低于5℃。若氣溫在0℃以下,植株會受凍,出現落葉現象,但如果莖干完好,翌年春季會重新新葉。

鵝掌柴喜濕怕干。在空氣濕度大、土壤水分充足的情況下,莖葉生長茂盛。但水分太多,造成漬水,會引起爛根。如盆土缺水或長期時濕時干,會發生落葉現象。鵝掌柴對臨時干旱和干燥空氣有一定適應能力。

鵝掌藤喜光照及高溫高濕環境,耐陰性亦強。稍耐寒,0℃以上低溫可越冬。對土壤要求不嚴,可耐干旱。鵝掌藤生于谷地密林下或溪邊較濕潤處,耐陰,耐寒,不耐干旱。常附生于樹上。

鵝掌柴的栽培技術

栽培管理:盆栽用土可以泥炭土、腐葉土加1/3左右的珍珠巖和少量基肥混合而成,也可用細砂土盆栽。室內培育每天能見到4小時左右的直射陽光就能生長良好,在明亮的室內可較長時期觀賞。澆水量視季節而有差異,夏季需要較多的水分.每天澆水一次,使盆土保持濕潤,春、秋季列每隔3~4天澆水一次。

如水分太多或漬水,易引起根腐。夏季生長期間每周施肥一次,可用氮、磷、鉀等量的顆粒肥松土后施入。斑葉種類則氮肥少施,氮肥過多則斑塊會漸淡而轉為綠色。

鵝掌柴生長較慢,又易發生徒長枝,平時需注意經常整形和修剪。每年春季新芽萌發之前應換盆,去掉部分舊土,用新土盆栽。多年生老株在室內栽培顯得過于龐大時,可結合換盆進行修剪。

鵝掌柴植株所結的果實中種粒不飽滿或不見種仁的原因:一是栽培花木,頭1年至3年,因其尚未達到完全生殖成熟,所以結出的種粒大多空癟,因而不具種仁;一般情況下,3年以后結出的種粒才能正常用于育苗。

二是在它花粉授精后的胚胎發育過程中,遇到不適宜的環境條件,或者與原生環境條件懸殊過大,使胚珠終止發育,導致其種粒空癟。三是最好能有較多的開花植株,不同品種的開花植株擱放在一起,為其花粉自由傳播創造條件,方有利于其孕育出飽滿的種粒。

家庭繁殖:鵝掌柴基質繁殖、快速繁殖。扦插時間宜在春末夏初,一般室溫:夜間15℃,白天25℃左右,這是鵝掌柴扦插后最適的生長溫度。

扦條的選擇:從生長幾年的母株上,剪下一年生枝條6~8厘米,或結合換盆、春季重剪,剪下的枝條作為扦插材料。去掉插入部分的葉片,扦插在事先用水泡過的珍珠巖為基質,口徑為15~20厘米的塑料花盆里。

盆底加托盤,以便接滲出液。每盆插3株或單株,扦插后約1個半月左右便可生根,插后要經常灌水保持濕潤。插后放在室內弱光處,加強肥水管理,生根后要澆營養液,盆中每周補液1次,每次補液100毫升。

注意:補液當日不能補水,以免影響營養液的濃度。盆插繁殖取6寸-8寸盆,底孔用小石堵住,將珍珠巖或經篩細干凈的河沙裝于中,巖面或沙面低盆邊高1厘米,如用珍珠巖裝盆上面最好壓一層河沙(增加緊實度),此時可從成株鵝掌柴上剪取10厘米-12厘米的插穗。

底部剪成斜面形,如有生根粉可沾少許沒有也可以,將插穗的2/3插入沙或珍珠巖中,每盆3株-4株,插后澆透水,將盆放于一個盛水的塑料盆或其它容器中,容器中的水位應經常保持高于插穗盆的1/2然后用一個透明大塑料罩在插穗盆上放置在散射光的明亮處。

溫度保持在15℃-25℃,經30天-40天插穗根系生成,此時就可將鵝掌柴苗移栽入6寸-8寸盆中,盆土應裝篩細的優質農肥、腐殖土、細沙按3∶2∶1充分混勻的肥沃營養土,栽后澆透水,放置半陰處7天,以后移放到明亮處管理。

水培鵝掌柴:水插繁殖取大瓶空可口可樂或高腳玻璃瓶罐頭瓶,沖洗干凈,里面裝滿干凈的清水(自來水),將剪下的鵝掌柴插穗,固定好插入瓶中(插穗底部離開瓶底1厘米)。

每瓶可插2枝-3枝,用透明塑料袋罩好,放于明亮處,溫度保持15℃-25℃,經30天-35天,插穗底部長出0.5厘米-1厘米長的白根,此時就可按上述方法,移出上盆。

注意事項:鵝掌柴喜溫暖濕度大的環境,忌烈日照射,較耐陰,培養時給予明亮的散射光最相宜,適合栽植于環境通風良好,肥沃深厚的土壤中。在空氣濕度高、土壤水分充足的環境下生長良好。

注意盆土不能缺水,否則會引起葉片大量脫落。冬季低溫條件下應適當控水。如使用塑料容器則要注意排水。要保持土壤濕潤,不待干透就要及時澆水,天氣干燥時,還應向植株噴霧增濕;梅雨期間要防止盆中積水。

出房后宜放置在半陰處,夏季要注意及時遮蔭,不要讓烈日直射。另外,鵝掌柴長時間放室內觀賞,如果通風不良或光線太暗,會導致葉片脫落,這點值得萌養者注意。11月初入室后應放置在冷室內,溫度不宜低于5℃,否則會造成落葉。

生長季節每1~2周施1次液肥。在5-9月這段時間內,每月施2次20%的餅肥水。對花葉品種,若氮肥多,光照弱,會使葉片上的斑塊不明顯。鵝掌柴對乙烯高度敏感,在貯運過程中容易發生落葉現象。

為了防止鵝掌柴在貯運過程中受到乙烯傷害,可在運輸前2~3周采用噴灑0.4~0.5毫摩爾/升硫代硫酸銀溶液來抑制盆栽鵝掌柴乙烯的產生。運輸集裝箱溫度為10~13℃,保持相對濕度80%~90%,可忍耐16~30天的黑暗。

鵝掌柴若需大量繁殖,可用播種法;少量的可以用分株法或扦插法。扦插最好在5-7月進行,做法是剪取帶2-3個節的綠枝扦入蛭石中,放置在陰濕處,約30天可以生根。鵝掌柴生長較慢,又易萌發徒長枝,平時需經常整形修剪。

較大的植株,春季出房前應做翻盆處理,并要作適當的整形修剪。對過高脫腳的植株,可作回縮修剪,以促進新梢萌發。盆土用泥炭土、腐葉土、珍珠巖加少量基肥配制。亦可用細沙土盆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