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車軸草又名白三葉、白花三葉草、白三草、車軸草、荷蘭翹搖等,多年生草本;短期多年生草本,為栽培植物,有時逸生為雜草,侵入旱作物田,危害不重,對局部地區的蔬菜、幼林有危害。
生長期達6年,高10-30厘米。白車軸草主根短,側根和須根發達,莖匍匐蔓生,上部稍上升,節上生根,全株無毛。掌狀三出復葉;托葉卵狀披針形,膜質,基部抱莖成鞘狀,離生部分銳尖。
白車軸草的適應性廣,抗熱抗寒性強,可在酸性土壤中旺盛生長,也可在砂質土中生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是世界各國主要栽培牧草之一,在中國主要用于草地建設,具有良好的生態和經濟價值。
形態特征:白車軸草的花序球形,頂生,直徑15-40mm;總花梗甚長,比葉柄長近1倍,具花20-50 (-80) 朵,密集;無總苞;苞片披針形,膜質,錐尖;花長7-12mm;花梗比花萼稍長或等長,開花立即下垂;
萼鐘形,具脈紋10條,萼齒5,披針形,稍不等長,短于萼筒,萼喉開張,無毛;花冠白色、乳黃色或淡紅色,具香氣。旗瓣橢圓形,比翼瓣和龍骨瓣長近1倍,龍骨瓣比翼瓣稍短;子房線狀長圓形,花柱比子房略長,胚珠3-4粒。白車軸草的莢果長圓形;種子通常3粒。種子闊卵形。
生長習性:白車軸草喜溫暖、向陽的環境和排水良好的粉砂壤土或粘壤土。適應性廣,海拔適應范圍為500-3600,都能正常生長。在pH5.5~7的土壤中都能生長。耐寒,耐熱,耐霜,耐旱,耐踐踏。
不耐陰,在鹽堿土中不適應。是一種匍匐生長型的多年生牧草,喜歡溫涼、濕潤的氣候,最適生長溫度為16℃-25℃,適應性比其他三葉草廣,耐熱耐寒性比紅三葉及絳三葉強,適應亞熱帶的夏季高溫。
在東北、新疆有雪覆蓋時,均能安全越冬。較耐蔭,在部分遮蔭條件下生長良好。對土壤要求不高,耐貧瘠、耐酸,最適排水良好、富含鈣質及腐殖質的粘質土壤,不耐鹽堿。
白車軸草的種植方法
土壤與耕作:白三葉抗逆性強,適應性廣,對土壤要求不嚴,只要在降水充足,氣候濕潤,排水良好,不是強鹽堿的各種土壤中都能正常生長;甚至在園林下也能種植。白三葉種子細小,幼苗纖細出土力弱。
苗期生長極其緩慢,為保全苗,整地務必精細,不論春播或秋播,都要提前整地,先淺翻滅茬,清除雜物,蓄水保墑,隔10~15天,再行深翻耙地,整平地面,使土塊細碎,播層土壤疏松,以待播種。
施肥:結合深耕施足底肥,每畝施有機肥料1500~2000千克,混入過磷酸鈣15~20千克,在濕潤環境下堆積發酵腐熟20~30天,然后施用,播種前再淺耕土壤,每畝施入5~8千克硝酸銨等,促進幼苗生長,充分發揮生產潛力。
播種:種子田要播種國家或省級牧草種子質量標準規定的Ⅰ級種子,人工草地播種Ⅰ、Ⅱ、Ⅲ級種子均可。白三葉種子硬實率較高,播種前要用機械方法擦傷種皮,或用濃硫酸浸泡腐蝕種皮等方法,進行種子處理后再播。
硫酸浸泡方法是:浸泡20~30分鐘,撈出用清水沖洗干凈,晾干播種。種子田每畝播種0.2~0.25千克。人工草地每畝播種0.4~0.5千克,濕潤地區播種量要小,干旱地區播種量要大。播種深度1~2厘米。
播種過深不易出苗,要根據土壤質地和干濕情況適度掌握。播種期:春、夏、秋三季均可,但較高寒地區,以春、夏兩季播種為好,如行秋播,則應早播,可使幼苗有一月以上的生長時間,以利越冬。
播種方法多樣,可以單播,也可以混播,可以條播,也可以撒播。種子田須單播、條播,行距40~50厘米;人工草地單播或混播,可以條播也可以撒播,條播行距20~30厘米;
混播適宜的禾本科和豆科牧草較多,協調性最好的有雞腳草、草地狐茅、草地羊茅、多年生黑麥草,其次是牛尾草、貓尾草、紅三葉等。與禾本科牧草混播比例,白三葉占40~50%;與紅三葉混播,白三葉占50~60%。不適宜與地三葉、紫花苜蓿等含雌激素(香豆雌醇)的牧草混播,以防牛羊長期采食引起繁殖障礙。
田間管理:播種后出苗前,若遇土壤板結時,要及時耙耱,破除板結層,以利出苗。苗期生長慢,為防雜草危害,要中耕松土除草1~2次;發現害蟲危害,要及時防治。生長二年以上的草地,土層緊實,透氣性差,在春、秋兩季返青前和放牧刈割后的再生前。
要進行耙地松土,并結合松土追肥,每畝施過磷酸鈣20~25千克,或磷二氨5~8千克,以利新芽新根生長發育。白三葉對土壤水分要求較高,有灌溉條件的,在土壤干旱時,或結合追肥進行灌溉。
混播草地,因牧草前后期生長速度不同,出現爭光、爭水、爭肥不協調生長時,或因偏施氮肥,使白三葉生長受到抑制時,應通過偏施磷鉀肥,借刈割或放牧來調整生長,控制禾本科牧草生長,避免白三葉受抑制或從混播草地中消失。
收獲利用:白三葉花期長達2月之久,種子成熟很不一致,應分期多次采種,或在60~70%的花序變為深褐色時一次收割。種子脫粒比較困難,要充分曬干,進行碾壓或專用脫粒器械脫粒;
種子清選后,貯存在通風干燥處,并注意防潮防鼠。人工草地的利用年限,因管理利用及目的的不同而長短不一,一般為3~7年。用作刈割利用的適宜生育期為初花期至盛花期,留茬高度2~3厘米,以利再生,混播草地還應視其他牧草適宜刈割期而定。
用于放牧利用的,要在分枝盛期至孕蕾期,或草層高度達20厘米時開始,高度在5~8厘米時結束放牧,放牧不宜過重,免損生機;每次放牧后,應停牧2~3周,以利再生;放牧牛、羊時不要在雨后和有露水時進行,以免發生膨脹病。
在曬制青干草時,干燥后及時堆垛貯存,避免雨淋。青貯時要使其迅速失水到半干狀態,裝窖要壓實封嚴。青飼反芻畜時,應與禾本科牧草搭配,以防發生膨脹病,搭配比例,禾本科草占50~60%。
用于綠肥利用的,要在二齡以上的初花至盛花高產期進行,翻壓前要先低茬刈割切為5~10厘米短段再翻壓,翻壓須細翻埋嚴,以免莖枝再生,灌區翻后灌水漚制,旱作地待雨季進行。城鎮用于建植草坪,綠化美化環境利用。
可與紫羊茅、早熟禾、小糠草、多年生黑麥草、紅三葉等植物混播配植,混播比例按色調需要而定,一般白三葉所占比例多在20~50%之間。用于水土保持利用的,播種時也需要進行精細整地,在雨后搶墑播種,與貓尾草、多年生黑麥草、紅三葉等牧草混播效果更好。
作為蜜源植物利用時,要與種子田和水土保持植物結合,在提高種子產量的同時,提高蜂蜜產量,增加白三葉種子的自然落粒,促進草叢更新,延長水土保持利用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