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碎補(學名:Davallia mariesii Moore ex Bak.)是骨碎補科,骨碎補屬附生蕨類植物,植株高可達4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鱗片闊披針形或披針形,葉遠生,葉柄深禾稈色或帶棕色,葉片五角形,四回羽裂;
羽片對生或近對生,有短柄,斜展,裂片橢圓形,孢子囊群生于小脈頂端,囊群蓋管狀,先端截形,褐色,厚膜質。分布于中國遼寧、山東、江蘇及臺灣。生于山地林中樹干上或巖石上,海拔500-700米。朝鮮南部及日本也有分布。模式標本產地:日本。該種根狀莖藥用,有堅骨、補腎之效。
形態特征:附生植物,植株高15-4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粗4-5毫米,密被蓬松的灰棕色鱗片;鱗片闊披針形或披針形,長達8毫米,先端長漸尖,邊緣有睫毛,中部色較深,邊緣色較淺。
孢子囊群生于小脈頂端,每裂片有1枚;囊群蓋管狀,長約1毫米,約為寬的1.5倍,先端截形,不達到鈍齒的彎缺處,外側有一尖角,褐色,厚膜質。葉脈可見,叉狀分枝,每鈍齒有小脈1條,幾達葉邊。葉堅草質,干后棕褐色至褐綠色。
生長習性:骨碎補生于山地林中樹干上或巖石上,海拔500-700米。分布于中國遼寧(大連)、山東(嶗山、昆箭山、牟平、招遠、威海)、江蘇(海州)及臺灣。朝鮮南部及日本也有分布。模式標本產地:日本。
骨碎補的繁殖方式
分株繁殖:骨碎補植物有肉質、密被鱗片的根狀莖。將骨碎補根莖切成(10±2)厘米的小段,每段保留3-5個芽點,3-5片孢子葉,然后固定在樹上或山石上,覆蓋少量苔蘚,加強噴水管理。
約2個月有新的營養葉和根狀莖生成。分株法對骨碎補資源保護有一定的意義,但需就近采挖,原根系盡可能完整,最好在原生境狀態下種植,而且繁殖系數低,不便于運輸。
孢子繁殖:孢子繁殖是擴大繁殖的有效途徑之一,骨碎補屬植物孢子囊群著生于葉脈交叉處,圓形,不具囊群蓋,自然狀況下,其孢子萌發率低,配子體發育、性器官發育、受精和孢子體生長對外界環境的要求比較高,使得骨碎補的自然繁殖困難。
孢子繁殖步驟:火渣土滅菌,用pH7.0-7.5的冷開水浸透,制成火渣土盆土,采集當年孢子囊,置于紙袋內,風干,制孢子囊懸濁液,懸濁液噴灑到火渣土盆土表面,光照培養形成配子體,配子體經移栽育苗,受精后形成孢子體,然后再移栽在樹上或山石上。
骨碎補的栽培技術
濕度:骨碎補對土壤溫度和空氣濕度要求較高,尤其在幼苗期。生長期每天需澆水和葉面噴水,以保持濕度。發現植株因缺水而凋萎時,要立即將盆浸入清水中,地上部分噴霧。若缺水不嚴重,幾小時后即可恢復;
若24小時內仍未恢復,需將地上萎葉全部剪去,可能會重新萌發新葉。若地上部分先黃化后凋萎,這可能是澆水太多引起的,必需將整株拔出,修剪腐根,重新栽植。
澆水最好在早晨進行,特別是葉片分裂細的品種。晚間澆水,水滴滯留在葉隙間,蒸發慢,易引起腐葉。最忌悶熱,在夏季需多通風。通風時要注意水分供給,使環境中空氣新鮮且不干燥。幼苗期應避免“穿堂風”。
施肥:骨碎補要求土壤富含有機質、疏松透水,以微酸性最為適宜。基質一般以泥炭土、腐葉土、珍珠巖或粗沙按2:1:1配制,或腐熟的堆肥、粗沙或珍珠巖按1:1配制。根系柔弱,不易施重肥。栽植時,基質中可加入基肥。
生長期內可追施液肥,濃度不超過1%,直接撒施,最多每周一次。充足的氮會使植物生長旺盛,不足使會使植株老葉呈灰綠并逐漸變黃,葉片細?。贿^量氮易使植株徒長并降低抗性。
磷對的根系生長很重要,缺少會使植株矮小,葉子深綠,根系不發達,可對葉面噴磷酸二氫鉀、過磷酸鈣等補充磷。鉀可增強光合作用,促進葉綠素形成,缺乏則老葉出斑點,并逐漸枯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