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草是多年生草本,屬蕨類植物門,喜溫暖潮潤和半陰環境,高1.3-2m。根狀莖短,披線狀披針形、黃棕色鱗片,具網狀中柱。葉叢生,葉柄長10-30cm,直立,干后棕色,葉柄、葉軸及羽軸均被線形鱗片;

葉矩圓形至披針形,長10-100cm,中部羽片最長,先端漸尖,先端邊緣有銳鋸齒,基部截形,心形,有時稍呈耳狀,下部各羽片漸縮短;葉亞革質,兩面無毛,脈單1或1次叉分。孢子囊群線形,囊群蓋狹線形,膜質,黃褐色。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形態特征:葉簇生;柄堅硬,長10-30厘米或更長,基部粗3-4毫米,深禾稈色至淺褐色,幼時密被與根狀莖上同樣的鱗片,以后漸變稀疏;葉片倒披針狀長圓形,長20-90厘米或更長,寬5-25厘米或更寬,一回羽狀;

頂生羽片與側生羽片同形,側生羽多數(可達40對),互生或有時近對生,下部羽片較疏離,相距3-4厘米,斜展,無柄,不與葉軸合生,向下羽片逐漸縮短,基部羽片僅為耳形,中部羽片最長,狹線形,長6-15厘米寬5-10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擴大并為淺心臟形,其兩側稍呈耳形,

上側耳片較大并常覆蓋葉軸,各羽片間的間隔寬約1-1.5厘米,不育的葉緣有微細而均勻的密鋸齒,不為軟骨質。主脈下面隆起并為淺禾稈色,側脈纖細,密接,斜展,單一或分叉。葉干后薄革質,暗綠色,無光澤,無毛;葉軸禾稈色,疏被鱗片。在成熟的植株上除下部縮短的羽片不育外,幾乎全部羽片均能育。

生態習性:蜈蚣草常地生和附生于溪邊林下的石縫中和樹干上,生鈣質土或石灰巖上,海拔2000m以下,樹附生植物,沒見過生長在地上的,海拔2300m。喜溫暖潮潤和半陰環境。生長適溫3~9月為16~24℃,9月至翌年3月為13~16℃。

冬季溫度不低干8℃,但短時間能耐0℃低溫。也能耐30℃以上高溫。腎蕨喜濕潤土壤和較高的空氣濕度。春、秋季需充足澆水,保持盆土不干,但澆水不宜太多,否則葉片易枯黃脫落。

夏季除澆水外,每天還需噴水數次,特別懸掛栽培需空氣濕度更大些,否則空氣干燥,羽狀小葉易發生卷邊、焦枯現象。腎蕨喜明亮的散射光,但也能耐較低的光照,切忌陽光直射。規模性栽培應設遮陽網,以50%~60%遮光率為合適。

蜈蚣草,大量富集土壤中砷、鉛等重金屬的植物。蜈蚣草中的砷含量竟可以達到1-2%,而且多集中于地上部分,可做改良土質土壤,一年可以收割三次之多。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環境修復研究中心主任陳同斌。

和他的研究團隊在國內砷最為集中分布地帶之一的湖南石門,經長達3年時間研究找尋,一座有著1500多年歷史的石門礦被科研人員發現,并將該礦附近100多種植物納入搜索圈。經層層篩選以及遺傳性能鑒定,當地大量存在的一種優勢植物-蜈蚣草勝出。

蜈蚣草的繁殖方式:常用分株、孢子和組培繁殖。

分株繁殖:全年均可進行,以5~6月為好。此時氣溫穩定,將母株輕輕剝開,分開匍匐枝,每10厘米盆栽2~3叢匍匐枝。15厘米吊盆用3~5叢匍匐枝。栽后放半陰處,并澆水保持潮濕。當根莖上萌發出新葉時,再放遮陽網下養護。

孢子繁殖:選擇腐葉土或泥炭土加磚屑為播種基質,裝入播種容器,將收集的腎蕨成熟孢子,均勻撒入播種盆內,噴霧保持土面濕潤,播后50~60天長出孢子體。

組培繁殖:常用頂生匍匐莖、根狀莖尖、氣生根和孢子等作外植體。在母株新發生的匍匐莖(3~5厘米)上切取0.7厘米匍匐莖尖,用75%酒精中浸30秒,再轉入0.1%氯化汞中表面滅菌6分鐘,無菌水沖洗3次,再接種。

培養基為MS培養基加6-芐氨基腺嘌呤2毫克/升、萘乙酸0.5毫克/升,莖尖接種后20天左右頂端膨大,逐漸產生一團GGB(即綠色球狀物),把GGB切成1毫克左右,接種到不含激素的MS培養基上,經60天培養產生叢生苗。將叢生苗分植,可獲得完整的試管苗。

分株繁殖

分株時間:最好是在早春(二、三月份)土壤解凍后進行。

分株方法:把母株從花盆內取出,抖掉多余的盆土,把盤結在一起的根系盡可能地分開,用鋒利的小刀把它剖開成兩株或兩株以上,分出來的每一株都要帶有相當的根系,并對其葉片進行適當地修剪,以利于成活。

裝盆消毒:把分割下來的小株在百菌清1500倍液中浸泡五分鐘后取出涼干,即可上盆。也可在上盆后馬上用百菌清灌根。

分株后的管理:分株裝盆后灌根或澆一次透水。由于它的根系受到很大的損傷,吸水能力極弱,大約需要3~4周才能恢復萌發新根,因此,在分株后的3~4周內要節制澆水,以免爛根。

但它的葉片的蒸騰沒有受到影響,為了維持葉片的水分平衡,每天需要給葉面噴霧1~3次(溫度高多噴,溫度低少噴或不噴)。這段時間也不要澆肥。分株后,還要注意太陽光過強,要放在遮蔭棚內養護。

上盆:小苗裝盆時,先在盆底放入2~2公分厚的粗粒基質或者陶粒來作為濾水層,其上撒上一層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料作為基肥,厚度約為1~2公分,再蓋上一層基質,厚約1~2公分,然后放入植株,以把肥料與根系分開,避免燒根。

上盆用的基質可以選用下面的一種。菜園土:爐渣=3:1;或者園土:中粗河沙:鋸末(茹渣)=4:1:2;或者水稻土、塘泥、腐葉土中的一種。或者草炭+珍珠巖+陶粒=2份+2份+1份;菜園土+爐渣=3份+1份;草炭+爐渣+陶粒=2份+2份+1份;鋸末+蛭石+中粗河沙=2份+2份+1份。上完盆后澆一次透水,并放在遮蔭環境養護。

濕度管理:喜歡濕潤的氣候環境,要求生長環境的空氣相對溫度在60~75%。

溫度管理:最適生長溫度為18℃~30℃,忌寒冷霜凍,越冬溫度需要保持在10℃以上,在冬季氣溫降到4℃以下進入休眠狀態,如果環境溫度接近0℃時,會因凍傷而死亡。

在夏季:加強空氣對流,以使其體內的溫度能散發出去;放在半蔭處,或給它遮蔭50%;給它適當噴霧,每天2~3次。

在冬季:搬到室內光線明亮的地方養護;在室外,可用薄膜把它包起來越冬,但要每隔兩天就要在中午溫度較高時把薄膜揭開讓它透氣;

光照管理:怕強光直射,需要放在半蔭處養護,或者給它遮蔭70%。放在室內的養護的,盡量放在光線明亮的地方,并每隔一、二個月移到室外半蔭處或遮蔭養護一個月,以讓其積累養分,恢復長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