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露珠杜鵑的繁殖方式

1-扦插

插條的制作

關于露珠杜鵑的繁殖,扦插用的是比較多的一種。每年五月的時候,天氣溫暖濕潤,這時剪取健壯的杜娟老枝,頂部保留幾片葉子,長度在5、6cm。注意除去下部葉片,這樣就做好了扦插條。

發芽環境

露珠杜鵑適合長在肥沃,疏松的土壤中,溫度大概在20至25度,避免直接接觸陽光,定期灑水。

2-播種

人工授粉

自然條件下露珠杜鵑花結子少,這就需要我們進行人工幫忙花授粉提高種子產率。在杜鵑盛開時選擇健壯的母本花朵,在溫室條件下,去除雄蕊和多余的芽葉,等柱頭出現粘液時,用筆蘸上花粉輕輕涂抹在柱頭即可。注意筆不能太硬,最好是毛筆。

種子貯存

它們的種子無法長期保存,隨著時間推移大量的種子將無法發芽。這里有個小知識介紹給大家,如果是常綠杜鵑,種子采完不就就應該播種,而落葉杜鵑的種子可以等到第二年春天再種。

土壤

選取疏松肥沃的土壤,挑出沙石,用40%福爾馬林1:100稀釋噴灑后晾干,目的是為了消毒。在盆底加入一層草木灰做肥料,再加上晾干的土壤,表面平整,稍微壓實。即可播種。

播種后養護

播種后五六星期即可發芽,將部分小苗移除避免太密集。幼苗要用干草之類的蓋上,不能被太陽直接曬到,也不能淋雨,不能施肥。小苗長到10公分以后才能。

二、露珠杜鵑的養殖方法

1-產地

杜鵑花原本生活在高海拔的地方,多在山坡的樹林或灌木里分布生長,產于中國西南。

2-對環境的要求

(1)溫度:杜鵑喜涼爽氣候,炎熱干燥不利于杜鵑生長。溫度在15到20度最佳;

(2)土壤:要求土壤疏松,肥沃,濕潤,PH在5.5~6.5之間。粘結厚重的土壤不適合其生長;

(3)日照:杜鵑花不耐暴曬,但需要一定的光照。夏秋注意遮陰,春冬保證充足日照即可。

3-施肥與澆水

(1)盆土:用富含養分的肥沃松軟的土壤,控制PH保持盆土土壤為酸性;

(2)春季秋季開花前可每月追加一次磷肥,可以使花蕾長勢更好,為花期做準備生長期開花期多肥多水

(3)夏季冬季為休眠期,注意控制肥料供給和澆水的量,防止因為肥水過多而爛根;

(4)干燥地區養殖露珠杜鵑應及時澆水和噴霧,澆水時可以在水中加入鐵元素的溶液或醋。對土質的改善和花朵質量有幫助。

4-花型的管理

對杜鵑進行摘心可以加速花朵盛開。但長出的多余的枝應及時剪掉,避免影響花的生長,影響到花朵的外形和價格。及時剪去多的和形狀不好的枝,避免養分過多浪費。

5-花期的延遲或提前

對露珠杜鵑進行降溫和升溫可以推遲或提前花期。將其移至室內栽培控溫,并經常灑水,保持80%以上相對濕度可讓其花期提前。將有花蕾的杜鵑放在2~4度低溫中可延遲開花盆干時澆水,放到室外兩周即可開花。
三、露珠杜鵑的病蟲害防治

1-褐斑病:

該病作用于葉片,使其長有黑褐色病斑,影響露珠杜鵑樹生長和觀賞性。多發于溫度高且濕度大的五月到八月,預防要做到及時遮蔭、防濕,并要防止培植土產生積水引起植株根莖腐爛。>若已經有葉子開始病變,一要及時摘除,二要制噴藥劑,具體有代森錳鋅(百分之五十濃度,五百倍液)、甲基托布津(百分之七十濃度,一千倍液)和粉銹寧(百分之二十濃度,四千倍液),每十天噴一次,共需七到八次

2-葉腫病:

該病源于真菌,作用于嫩芽、新葉和新梢,染病后不止會令它們變腫厚肥大,還會有灰白色粉層附于表面。春夏之交葉腫病最為常見,其次在夏末和冬初,尤其是在陰雨連綿,濕度過大的天氣最易爆發此病。為了預防,一般未出芽時就要噴灑殺菌專用劑;新稍新葉將出時噴灑波爾多液(1︰1︰200),及時摘掉已經發病的葉片。確定為葉腫病之后噴以代森錳鋅(百分之七十左右濃度,五百倍液)或者石硫合劑(0.3-0.5波美度)三至五次。

3-幣厄病:

葉片被蚜蟲刺傷感染之后會引起此病,一般作用在葉前端。此時要噴施加入了硫酸銅的藥水,同時注意要摘掉病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