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葙生于坡地、路邊、較干燥的向陽處,種子叫青葙子,可入藥,消肝火、明日、殺蟲;全草清熱、利濕;嫩莖葉作蔬菜、飼料。種子含油率15%左右,油可供食用,但有氣味。

青葙中國大部分地區均有野生或栽培,青葙是中醫常用的一味中藥之一,主治:清肝,明目,退翳。用于肝熱目赤,眼生翳膜,視物昏花,肝火眩暈。《本經逢原》:“青葙,治風熱目疾,與決明子功同。

其治風瘙身癢,皮膚中熱,以能散厥陰經中血脈之風熱也。”現代臨床還可用于治療高血壓等癥。但肝虛目疾不宜單用,瞳孔散大、青光眼患者禁服。青葙花期5~7月,果期8~9月。

生長習性:青葙喜溫暖,耐熱不耐寒。生長適溫25到30℃,20℃以下生長緩慢,遇霜凋萎;高于30℃,其產品品質較差。青葙屬短剛植物,在秋季高溫日照條件下易抽薹開花。對土壤要求不嚴,但吸肥力強,以有機質豐富、肥沃的疏松土壤產量高、品質好。

青葙有一定的抗寒力和耐旱力,喜生于石灰性土壤和肥沃的砂壤土,在粘性土壤中也能生長,但速度緩慢,在低洼積水的地方容易爛根。對二氧化硫,氟化氫及氯氣的抗性都較強。青葙對土壤要求不嚴,以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上栽培為宜。忌積水,低洼地不宜種植。生于平原或山坡,可高達海拔1100米。為旱田雜草。

青葙的栽培技術

適時播種:青葙的露地栽培宜在日平均溫度15℃以上播種。春播抽薹開花遲,生長期長,品質柔嫩,產量高;夏秋播種易抽薹開花,品質粗老,產量較低。根據當地的生產實踐,3-6月為最佳播種期,一般出苗時間為3.7d。

有設施條件的可周年種植。人工栽培多采用分期播種,連續采收,隨時供應市場。由于青葙種子較小,為使播種均勻,可與2-3倍細土均勻拌和,播種后覆一層Icm左右的薄細土,稍壓一遍使種子和泥土緊密接觸,并以細水澆透。采用撒播方式每畝種子用量大約為500到800g。如以收獲大苗為主,播種量可在上述范圍酌情增加100-200g。

整畦:種植地宜選地勢平坦、排灌方便、雜草較少、疏松肥沃的壤土,結合翻耕每畝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200到300 kg,復合肥15到20KG ,做到基肥充足,土肥交融,為青葙旺盛生長打下基礎;然后按畦面寬120—150 cm,畦高20.25 cm起畦,平整畦面,表土顆粒宜細小,以利種子發芽。

田間管理:青葙抗病蟲害強,管理比較粗放,田間管理的重點是肥水管理。若能在其采收期保證充足的肥水供應,可達到優質豐產效果。出苗前后要小水勤澆保持畦面濕潤,待苗長至2.3片真葉后。

根據生長情況追肥,一般追施速效氮肥1-2次,每次每畝隨水沖施尿素5,以后每采收一次,每畝隨水沖施尿素8kg或經腐熟的稀薄人糞尿2t。因青葙種植密度大,需水量較大,特別是在其生長旺盛時期,正值高溫,應注意經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不見白為度,雨天則應及時排水,防漬害敗根。

出苗后,中耕除草3次,第1次在苗高4~7cm 時,松土除草;第2次在苗高17cm左右時,淺薅除草,并進行勻苗、補苗,每穴苗3~4株;第3次在初現花時進行,結合培土,防止倒伏。在每次中耕除草后,結合追肥,施人糞尿、硫酸按、過磷酸鈣。

采收:綠青葙在3-6月份播種的,生長凋期一般為15.30d,具5-6片葉時,可陸續問苗采收。第二次采收在株高25cm左右,在基部留10cm左右,采摘上部嫩梢,采摘后仍能抽生側枝再采收,直至開花為止;

其它月份播種的主要以采收大苗為主,采收標準是具4-6片葉、長10-15cm的嫩莖。原則上當采即采,防止抽薹開花,導致莖葉纖維化。采摘后的嫩梢要捆扎后上市。

青葙的養殖方法:青葙適應性較強,喜溫暖濕潤氣候,一般土地都可生長,但以疏松肥沃的砂質壤土生長良好,以種子繁殖。

1.種子形態:青葙胞果卵狀橢圓形,蓋裂,上部作帽狀脫落,頂端有宿存花柱。種子扁圓形,表面黑色或棕黑色,平滑,有光澤;解剖鏡下可見矩形或多角形細小網紋,排列成同心環狀。

兩側面凸,腹側微凹,內中具一小突起狀種臍。胚乳白色,粉質,胚彎曲,呈環狀,淡黃色,含油分,胚根圓柱狀,子葉2枚,線形。千粒重約0.78克(種子形態似雞冠花)。

2.留種和種子培育:青葙子與雞冠花是同屬不同種,容易雜交,所以留種田或留種的植株應與雞冠花隔離種植,培育純種作種用。一般果熟期8~9月,當種子呈棕黑色時割取果穗,曬干,打下種子,除去雜質,放陰涼干燥處保存。可保存2~3年仍有80%左右的發芽率。

3.種子繁殖方法:種子最適宜的發芽溫度是25℃,在20~30℃內發芽良好,一般采用春播。南方3~4月,北方4月下旬,條播,按30厘米左右行距開淺溝,把種子均勻撒在溝內,覆土0.5厘米,稍鎮壓后澆水,每畝播種量0.3~0.4千克;

點播按行窩距各約25厘米開穴深3~6厘米,做到窩淺底平,施人畜糞水后播種,每667平米用種量0.25千克,播時種子拌少量火灰,作成種子灰,勻撒窩里,再蓋火灰一層,天旱應注意澆水,播后5~7天出苗。出苗后注意松土、除草和間苗,當苗高5厘米左右按2~3厘米株距間苗。當苗高10厘米左右時按15厘米左右定苗。

青葙的繁殖方式:栽培技術用種子繁殖。

應選穗長、分枝多、產量高的青葙種子作種用。青葙與雞冠花易雜交,顯著影響產量,故留種應注意與雞冠花隔離種植,以保證純種。種子發芽率70%~80%,發芽適溫為25℃,在20~30℃內發芽良好。

春播3~4月,開1.3m的畦,條播,按行距30cm開淺溝,把種子均勻撒在溝內,覆土0.5cm,稍加鎮壓,澆水。每1hm2用種量4.5~6.0kg。穴播,按行株距各約25cm開穴,深5~6cm,做到穴淺底平,施人畜糞水后,拌少量火灰,作成種子灰,勻撒穴里,再蓋火灰一層。每1hm2用種量3.75kg。

青葙的作用用途

盆栽作用:青葙具有生長緩慢、壽命長、耐修剪、干粗枝柔、葉圓根露、枝間易愈合、極易造型等特點,是制作盆景的好材料,也可作切花,瓶養花時間長。

觀賞應用:青葙的穗狀花序粉紅,色彩淡雅,花序可宿存經久不凋,是豎線條的植物材料。同時青葙適應性較強,一般土地都可生長,易于養護,可以應用在園林花境、地被或庭院綠化中,富有野趣,色彩明快,營造出山野浪漫的園林景觀效果。同時青葙的株型直立,觀賞期長,也適合用作切花。目前也有少數應用于盆花生產中。

經濟價值:青葙嫩莖葉作蔬菜、飼料。種子含油率15%左右,油可供食用,但有氣味。種子脂肪油為青葙子油,并含煙酸和硝酸鉀,味苦,微寒,青葙也可作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