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茉莉(學名:Jasminum multiflorum (Burm. f.) Andr.)原產印度。毛茉莉花朵潔白、馨香,香氣猶如茉莉花,花期長,且于冬、春少花季節開放,宜盆栽室內裝飾。

毛茉莉為印度尼西亞國花。分布于印度、東南亞以及中國大陸,生長于海拔1000米的地區。主治下痢腹痛,目赤腫痛,瘡瘍腫毒等病癥;花白味香,可作觀賞植物。

形態特征:攀援灌木,高1-6米。小枝細長,彎曲,圓柱形,密被黃褐色絨毛,后漸脫落。葉對生或近對生,單葉,葉片紙質,卵形或心形,長3-8.5厘米,寬1.5-5厘米,先端漸尖、銳尖或鈍,基部心形或截形。

上面光滑或被短柔毛,下面疏被短柔毛至密被絨毛,葉脈有時在上面凹入,下面凸起,側脈3-6對;葉柄長5-10毫米,近基部有關節,被絨毛。頭狀花序或密集呈圓錐狀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密被黃褐色絨毛;

花梗短或缺;花芳香;花萼被絨毛,裂片6-9枚,錐形,長2-6毫米;花冠白色,高腳碟狀,花冠管長1-1.7厘米,徑2-3毫米,裂片8枚,長圓形或狹橢圓形,長1-1.4厘米,寬4-6毫米。果橢圓形,呈褐色。花期10月至翌年4月。

生長習性:喜溫暖、陽光充足的環境和疏松肥沃的土壤,喜肥,畏寒。生長于海拔1,000米的地區。寒冷地區需在溫室內越冬。莖直立或攀緣,株高2~5m,通體被黃褐色柔毛。葉對生,卵形,薄革質。頂生復傘狀花序,花白色,高腳碟狀,具芳香,花期冬季至早春。花謝后萼片宿存。

以扦插繁殖為主,于春、夏季節,選1年生充實粗壯嫩枝為插穗,以素砂為基質,扦插后保持床土濕潤,20~30天生根。壓條繁殖更易生根,且植株成形較快。生長季節10天左右施追肥1 次,立秋后停止施肥。冬季置溫室陽光充足處,只要保持所需溫度,亦可開花。4月移出溫室,修剪后翻盆換土,置于陰處,約30天后轉入正常養護。

繁殖方式:毛茉莉繁殖多用扦插,也可壓條或分株。以扦插繁殖為主,多于初夏進行。立秋后停止施肥冬季置溫室陽光充足處。每年4月進行換盆,并剪去枯枝。置于陰處,20~30天后可正常養護。壓條繁殖更易生根,且植株成形較快。生長季節10天左右施追肥1次,立秋后停止施肥。

扦插繁殖:于4-10月進行,選取成熟的1年生枝條,剪成帶有兩個節以上的插穗,去除下部葉片,插在泥沙各半的插床,覆蓋塑料薄膜,保持較高空氣濕度,約經40-60天生根。

壓條繁殖:選用較長的枝條,在節下部輕輕刻傷,埋入盛沙泥的小盆,經常保濕,20-30天開始生根,2個月后可與母株割離成苗,另行栽植。盆栽毛茉莉,盛夏季每天要早、晚澆水,如空氣干燥,需補充噴水;

冬季休眠期,要控制澆水量,如盆土過濕,會引起爛根或落葉。生長期間需每周施稀薄餅肥一次。春季換盆后,要經常摘心整形,盛花期后,要重剪,以利萌發新枝,使植株整齊健壯,開花旺盛。

栽培技術

盆體:盆體主要為塑料盆,茉莉花成活率達90%。使用瓦盆成活率約為80%,其生長勢沒有塑料盆植株旺盛,葉片較小,不耐干旱,基本每天澆水。分析原因,由于瓦盆為灰黑色,在陽光直射下容易吸熱,在晴天正午時,瓦盆盆體比塑料盆要高出5℃左右,而其盆中土壤溫度也要高出3~4℃。因而在露天種植時,以白色、不吸熱的塑料盆為好。

覆蓋遮陽:在茉莉花的發芽期間(5月底)要覆蓋遮陽網。陽光直射容易干旱、枝條易散失水分,對新芽萌動有較大影響。因此,在種植初期,以覆蓋遮陽網、保持濕度,有利于芽的快速萌動。在茉莉花的生長期(6月底)不覆蓋遮陽網。茉莉花為喜光植物,因此在茉莉花的生長期,加強光照有利于它的生長、壯大。

修枝:茉莉花能形成多批多量的花朵,主要以打頭,促發側枝為主,可以1個枝頭分為2個枝頭,2個枝頭分為4個枝頭,進行多枝條開花。6月25日前后打頭,打掉嫩枝,只保留基部2~3層葉,5~6厘米,進行正常肥水管理,25~30天開花。茉莉花為喜光植物,在相同的管理方式下,溫度較高,陽光較強,有利于茉莉花進行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

施肥:茉莉花從打頭到發側芽,開花,在自然環境下,需30~40天的時間,而合理施肥則可提前5~10天開花,而且葉色深、花朵較大。進行兩次追肥,8月5日追花多多生長肥(氮-磷-鉀:30-10-10,1000倍液)1次,8月15日追花多多開花肥(氮-磷-鉀:10-20-30,800倍液)1次。追肥后茉莉花生長勢較好,葉片大而厚,深綠色。

溫度管理:茉莉花對溫度較敏感,喜溫熱濕潤氣候且能耐較高氣溫,怕低溫,抗旱能力差。茉莉花園內的盆栽茉莉花應于11月初全部進入聯棟大棚,大棚內需設小拱棚,覆蓋草簾,白天正常通風散濕,夜晚一般無需加溫,但在室外低溫達-5℃以上的時期,應在大棚內燒水,蒸汽加溫,使棚內溫度不低于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