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菊(英文名:Gerbera),屬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具細毛,頂生花序,多數葉為基生,羽狀淺裂。株高30~45cm,頭狀花序單生,頂生花序,花色分別有紅色、白色、黃色、橙色、紫色等。高出葉面20~40cm,花徑10~12cm,總苞盤狀,鐘形,舌狀花瓣l~2或多輪呈重瓣狀,通常四季有花,以春秋兩季最盛。
是現代切花中的重要材料。非洲菊花徑較大(8厘米~10厘米),花期調控容易,現切花栽培面積逐年增多,應用日漸廣泛。非洲菊還能耐長途運輸,切花供養時間長;
如栽培方法得當,每株一年可切取30枝切花,實為理想的切花花卉。非洲菊花朵碩大,花色豐富,管理省工,在溫暖地區能常年供應鮮切花。主要類型可分現代切花型和矮生栽培型,有白、粉、紅、黃等各種花色。
生長習性:非洲菊喜冬暖夏涼、空氣流通、陽光充足的環境,不耐寒,忌炎熱。生長適溫20℃~25℃,冬季適溫12℃~15℃,低于10℃時則停止生長,屬半耐寒性花卉,可忍受短期的0℃低溫。在華南地區可作露地宿根花卉栽培;
華東地區須覆蓋越冬或在溫室進行切花促成栽培。喜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沙質壤土,忌粘重土壤,宜微酸性土壤,在中性和微酸性土壤中也能生長,但在堿性土中,葉片易產生缺癥狀。
非洲菊的繁殖方式:非洲菊繁殖用播種或分株法
由于非洲菊為異花傳粉植物,自交不孕,其種子后代必然會發生變異。變異類型普遍表現為花梗變細、變軟,花形變小,切花價值大大降低,因此非洲菊必須采用無性方式加以繁殖。通常采用分株繁殖,但每年每株僅可分出5個~6個新株。為了加速繁殖,還可采用扦插和組織培養。
組織培養:組織培養是繁殖非洲菊的主要方法。非洲菊組織培養常用花托作外植體,采用直徑 2cm左右的花蕾,消毒洗凈后只留下花托,切成 2~4 塊,置于培養基上。培養基配方為 MS加 BA1.0 mg/L、加吲哚乙酸(IAA)0.5 mg/L。
在22 ℃下每天光照 16h 的條件下,逐漸形成愈傷組織,經 1~2個月由愈傷組織形成芽。將已分化出芽的材料轉到繼代培養基上,培養基為MS加 BA0.1/L,加吲哚乙酸 0.1 mg/L。當試管苗葉片長達 2 cm時,轉至生根培養基上。轉苗時,要剔除試皆借基部的愈傷組織。生根培養基配方為 1/2 MS 加萘乙酸(NAA)0.1 mg/I。
非洲菊外植體誘導出芽后,經過4個~5個月的試管增殖,就能產生成千上萬株試管植株。非洲菊最適合的大田移栽時期是4月份,這時移栽的幼苗在8月份就能大量產花。因而,愈傷組織分化出芽宜在10月中旬以前完成;
第1次試管增殖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以后每月1次,到翌年2月中旬結束第4次增殖,然后進行為期2周的試管苗長根;長根后移栽到苗床,養護1個月,再在4月初移至大田。
非洲菊多采用組織培養快繁,采用分株法繁殖,每個母株可分5~6小株;播種繁殖用于矮生盆栽型品種或育種;可用單芽或發生于頸基部的短側芽分切扦插。光周期的反應不敏感,日照的長短對花數和花朵質量無影響。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土層深厚、微酸性的沙質壤土。
人工培養土栽培非洲菊可明顯提高產量和質量,腐殖質5份、珍珠巖2份、泥炭3份自配培養土進行栽植,但此法生產成本相對較高。可進行大田栽植,擇至少具有25厘米以上深厚土層適合非洲菊生長的壤土進行定植。
定植前應施足基肥,每畝施畜牧肥5噸,雞糞600公斤,過磷酸鈣100公斤,草木灰300公斤、有機肥要充分腐熟。肥料要和定植床的土壤充分混勻翻耕,做成一壟一溝形式,壟寬40厘米,溝寬30厘米,植株定植于壟上,雙行交錯栽植。
株距25厘米。應注意將根莖部位略顯露于土壤,防止根基腐爛。后在溝內灌水。但由于其繁殖速度快,所以被中國廣東列為外來入侵物種。如果各位想要將其移植室外要謹慎考慮啊,否則花種一但開放,引起不必要。
分株繁殖:因老株著花不良,通常 3 年分株一次。方法是將老株掘起切分,每個新株帶 4~5 片葉,另行栽植,這種方法的缺點是繁殖速度慢。
扦插繁殖:將優選健壯母株挖起,除去根部泥土除去葉片,切取生長點。保留根莖部,栽植在種植箱內培養。種植箱置于溫度 22~24 ℃,空氣相對濕度為 75%~80%的條件下。后根莖部會陸續長出腋芽和不定芽,形成扦插用插條。
將芽條在具 4~5 片葉后剪下,扦插在土壤或其它基質中,表面蓋上 1~2 cm厚的珍珠巖。使溫度控制在 25 ℃左右,相對濕度保持在 75%~90%,過 3~4 周即可生根,生根后的插條即可移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