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杖別名酸筒桿、酸桶蘆、大接骨、斑莊根,拉丁學名:Polygonum cuspidatum,蓼科、虎杖屬植物,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壯,橫走。莖直立,不僅供觀賞,也做食品,嫩莖做蔬菜,根做冷飲料,置涼水中鎮涼(冰箱冰鎮尤佳》名,“冷飲子”,清涼解暑代茶。

它的液汁可染米粉,別有風味。食用以其味酸故也稱“酸湯桿”。虎杖含有蓼甙、有機酸、葡萄糖甙、多糖類等。有清熱解毒、清涼解暑、健胃清食作用,是一種蓼科植物。產陜西南部、甘肅南部、華東、華中、華南、四川、云南及貴州;朝鮮、日本也有。

形態特征:花單性,雌雄異株,花序圓錐狀,長3-8厘米,腋生;苞片漏斗狀,長1.5-2毫米,頂端漸尖,無緣毛,每苞內具2-4花;花梗長2-4毫米,中下部具關節;花被5深裂,淡綠色,雄花花被片具綠色中脈,無翅,雄蕊8,比花被長;

雌花花被片外面3片背部具翅,果時增大,翅擴展下延,花柱3,柱頭流蘇狀。瘦果卵形,具3棱,長4-5毫米,黑褐色,有光澤,包于宿存花被內。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長習性:虎杖喜溫暖、濕潤性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十分嚴格,低洼易澇地不能正常生長。虎杖的根系很發達,耐旱力、耐寒力較強,返青后莖條迅速生長,長到一定的高度時開始分枝,葉片隨之展開,開花前基本達到年生長高度。

虎杖的栽培技術

整地:種植在肥沃土壤中2年就可采收,否則需要3-4年才能采收。先翻耕土壤,深20-25厘米,除凈較大的石塊,每畝施入充分腐熟的廄肥1500-2000千克作為基肥,并與5-10厘米深的土層拌勻,做成高15-20厘米、寬50-55厘米的畦,耙平、耙細,兩畦間留30厘米作業道。

栽植:栽植時間分為秋栽和春栽,秋栽應在10月中、下旬進行,春栽宜在4月中、下旬進行。順畦栽植2行,距畦邊10厘米處開溝,溝深10-12厘米,溝底要平坦一些,行距25厘米。

有芽和無芽的種栽要分開栽植,因為它們的出苗期不一致。栽植時種栽與畦邊成30°-45°角擺放,株距15-20厘米,帶有根芽的種栽一反一正,這樣做使植株生長有較大的空間。

種栽擺放后,在其上面撒入以磷、鉀肥為主的復合肥,每畝用量20-25千克,然后覆土3-4厘米,澆透水,水滲透后,再覆土4-5厘米,使2次覆土的厚度達到8-10厘米。秋栽時最好加蓋覆蓋物,對種栽有一定的保護作用,春天返青前撤下,以提高地溫,促進生長。

田間管理:幼苗出土后,隨著氣溫不斷升高,植株生長迅速,各類雜草也一樣迅速生長;因此,要結合除草適當松土。植株生長到一定的高度時,開始分枝、長葉,當枝繁葉茂后,即轉為粗放型管理,隨時拔除田間的大型雜草,如莧、藜等。

秋季枯萎后將其割下來,順便在畦面上加蓋2厘米厚的腐熟廄肥,這樣做能夠增強對越冬芽的保護作用,同時對第2年的生長起到追肥的作用。以后每年重復上年的田間管理即可。

虎杖的繁殖方式

分株繁殖:主要在生長季節進行,方法是將虎杖的種苗,按地上叢生主莖每1株分掰成種苗。每株種苗要求地下根莖長10~15cm左右,地上莖在生長初期:留2~3節,葉2~3片;在速生期:留3~5節,2~3輪側枝,每輪側枝上留3~5張葉片。

生長后期:留3~5節,2~3輪側枝,每輪側枝上留葉3~5片,多余部分的枝葉剪去。按株行距40cm×50cm開溝種植,每穴1株,定植后施一層種肥,澆透水。此法繁殖春、夏、秋三季均可進行,但以春、夏季節移殖最佳。

種根繁殖:也稱根莖繁殖。將虎杖地下根莖,剪成10~20cm長,帶有2~3個芽的種根,種根越粗越好。在畦面上按行 距10~20cm開好種植溝,再把種根放入溝內,種根的芽要朝上,須根要舒展,密度按株行距40cm×50cm。覆土3~5cm,施一層種肥,澆透水。此法繁殖以春季最佳。

組培育苗:選擇當年抽出的嫩莖作為外植體,以MS為 基本培養基。在培養基pH值為5.8,培養溫度為25℃±2℃,每日光照10h,光照度1000~2000lx條件下進行不定芽和生根誘導,形成完整植株,并進行移栽煉苗,半個月后再移到自然條件下進行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