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草別名:黃菊花、五瓣蓮、老來紅、臭菊花、孔雀菊、小萬壽菊、紅黃草、緞子花。為菊科植物孔雀草的全草。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生于海拔750-1600m的山坡草地。
林中或在庭園栽培。分布于四川、貴州、云南等地。主治:清熱解毒;止咳。主風熱感冒;咳嗽;百日咳;痢疾;肋腺炎;乳癰;癤腫;牙痛;口腔炎;目赤腫痛。
孔雀草,彝族藥名依尼補此烏:彝醫以花或根人藥,主治蛇咬傷,痄腮,乳瘡,久咳,熱咳喘,頭昏頭暈,感冒發熱等癥《彝植藥》。根治毒蛇咬傷《哀牢》。全草治上呼吸道感染,痢疾,百日咳,牙痛,腮腺炎《大理資志》。
形態特征:孔雀草是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莖直立,通常近基部分枝,分枝斜開展。孔雀草的葉羽狀分裂,長2-9厘米,寬1.5-3厘米,裂片線狀披針形,邊緣有鋸齒,齒端常有長細芒,齒的基部通常有1個腺體。
孔雀草的頭狀花序單生,徑3.5-4厘米,花序梗長5-6.5厘米,頂端稍增粗;總苞長1.5厘米,寬0.7厘米,長橢圓形,上端具銳齒,有腺點;舌狀花金黃色或橙色,帶有紅色斑;舌片近圓形長8-10毫米,寬6-7毫米,頂端微凹;管狀花花冠黃色,長10-14毫米,與冠毛等長,具5齒裂。孔雀草的花期7-9月。
生長習性:孔雀草生于海拔750~1600m的山坡草地、林中,或在庭園栽培。孔雀草喜陽光,但在半蔭處栽植也能開花。它對土壤要求不嚴。孔雀草既耐移栽,又生長迅速,栽培管理又很容易。撒落在地上的種子在合適的溫、濕度條件中可自生自長,是一種適應性十分強的花卉。
孔雀草的病害防治:孔雀草主要有苗期根腐病,可用甲基托布津800倍液灌根防治。蟲害主要有紅蜘蛛危害,可噴樂果1500倍液防治。常見的病害有褐斑病、白粉病等,屬真菌性病害。
應選擇好地栽培,并注意排灌,清除病株,病葉,燒毀殘枝,及時噴銹粉寧等殺菌藥。蟲害主要是紅蜘蛛,可加強栽培管理,在蟲害發生初期可用20%三氯殺螨醇乳油500--600倍進行噴藥防治。
孔雀草夏季生長不良的主要原因是:孔雀草畏高溫,夏季酷熱時生長勢減弱,開花數量減少。孔雀草生長比較迅速,在春天盆栽的孔雀草到夏季時植株開始老化,所以即使秋天氣溫轉涼后,地栽的孔雀草已經恢復良好的生長與開花。
但盆栽的孔雀草生長不僅不會有傳記,而且會每況愈下。因此,要在秋天讓孔雀草的嫩枝進行扦插。孔雀草扦插1周后即可生根上盆,秋涼后即可迅速生長成型,并可不斷開出鮮艷的花朵。
孔雀草的繁殖方式:孔雀草的繁殖,用播種和扦插均可。播種11月至3月間進行。冬春播種的3至5月開花。播種可在庭院直播或盆播。盆栽的,播種后約1個月即可挖苗上盆定植。
扦插繁殖可于6至8月間剪取長約10厘米的嫩枝直接插于庭院,遮蔭覆蓋,生長迅速。直接插于花盆亦可。夏秋扦插的8至12月開花。扦插不論插地或插床(盆)均可成活。迎“五一”、慶“十一”用花,2月中旬在溫室或室內播種,經一次移植后,假植于口徑20厘米的花盆中。晚霜后脫盒定植于露地。
孔雀草的作用用途:孔雀草最宜作花壇邊緣材料或花叢、花境等栽植,也可盆栽和作切花。孔雀草有藥用和保健作用。花葉可以入藥,有清熱化痰、補血通經的功效。能治療百日咳、氣管炎、感冒。俄羅斯高加索地區居民常食用孔雀草,有延年益壽之效。
孔雀草的文化背景:17世紀的圣者,圣法蘭西斯尚達爾之花,自古以來,基督教里就有將圣人與特定花朵連結在一起的習慣,這因循于教會在紀念圣人時,常以盛開的花朵點綴祭壇所致!
而在中世紀的天主教修道院內,更是有如園藝中心般的種植著各式各樣的花朵,久而久之,教會便將366天的圣人分別和不同的花朵合在一起,形成所謂的花歷。當時大部分的修道院都位在南歐地區。
而南歐屬地中海型氣候,極適合栽種花草。孔雀草屬菊科植物,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地在墨西哥。它是被選來祭祀訂定圣母瑪利亞紀念日的圣法蘭西斯尚達爾。
孔雀草原本有一個俗稱叫“太陽花”。后來才被向日葵“搶去”。它的花朵有日出開花、日落緊閉的習性,而且以向旋光性方式生長。因此它的花語是“晴朗的天氣”,引申為“爽朗、活潑”。凡是受到這種花祝福而生的人,個性從不拖泥帶水,這可是一項難得的優點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