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女花又稱上關花,失傳的中國名花,屬木蘭科灌木或喬木,為珍貴的觀賞花木。產于我國西南部山區,由于濫伐森林和過度采剝樹皮,資源破壞嚴重,生境惡化,天然更新能力弱,成年植株絕無僅有,是國家級保護瀕危珍稀植物。
龍女花在每年農歷三月開花,花與葉同時開放、下垂,花為乳白色,花大美麗,芳香。雌蕊突出,雄蕊深紫色。龍女花樹皮稱“姜樸”,為厚樸的代用品。是一味功效確切、治療作用可靠的燥濕、化痰、下氣平喘、開胃消積、止痛的不可多得的常用中藥,有著其他藥品不可替代的作用。
形態特征:龍女花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樹皮有明顯的皮孔,當年生枝紫紅色。葉橢圓狀卵形或長圓狀卵形,葉長8㎝左右,寬4㎝左右,有光澤;上面沿中脈和側脈被灰黃色柔毛,下面密被銀灰色平伏長柔毛。
每年農歷三月開花,花與葉同時開放、下垂,花為乳白色,其花大美麗,雌蕊突出,雄蕊深紫色,花瓣平年開12瓣,潤年開13瓣,花瓣因年而自然增減,十分神奇,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龍女花為珍貴的觀賞花木,產于中國西北部、西部至哀牢山,生于海拔2700-3500米的針闊葉混交林中,屬國家三級保護植物。經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花卉工作者長達15年的不懈努力,失傳民間數百年的大理名花—龍女花,結束了只聞其名,不見其花的歷史局面,第一批龍女花活體標本苗已成功育出,龍女花將重現大理。
生長習性:龍女花為亞熱帶樹種,性喜光。但幼樹頗能耐陰,喜溫暖濕潤氣 候,有一定耐旱能力,能經受短期-19X低溫而葉片無顯著凍傷,但若長時間的-12X低溫下,則葉片受凍。
龍女花為喜肥沃深厚、濕 潤而排水良好的酸性或中性土壤,在干燥、石灰質、堿性土及排 水不良之粘土上生長不良。對煙塵及二氧化硫氣體有一定的 抗性。龍女花生于海拔1800-2000米的雜林中。
龍女花的栽培技術
水分要適宜:龍女花屬肉質根,盆土過濕,葉會枯黃脫落,甚至爛根致死,過干又會枯尖卷葉,是既怕澇又怕旱的花卉。花期凡花瓣過分外張時,說明水分不足,水分適宜則呈含苞狀;盆土表面見干,土質發硬干裂時應立即澆水。
澆水要求水溫、土溫必須一致,不能驟然澆冷水或熱水。澆水一定要澆透,經常澆半截水會引發淺根。龍女花春秋澆水不宜多,盛夏每日澆且必須在傍晚澆,秋末開始減少澆水量,入冬每10天澆水一次。陰雨季節應移至避雨處。
要求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培養土:可用松針腐葉土5份、粗糠灰2份、粗沙2份、漚熟的廄肥1份配制,忌用透氣性差的細沙土或黏重土。上盆用通風透氣好的瓦盆(素燒盆),忌用釉盆、瓷盆、紫砂盆等,最好用較深的筒形花盆,盆下墊扣空花盆,并用磚架空,以防排水不暢;盆底鋪墊5厘米左右的爐渣、碎石。
怕堿:龍女花喜酸性土壤,對土壤pH值的要求為5.5-6.3。北方地區,龍女花不好養,就是因為那里大部分的水和土偏堿,使龍女花細胞的原生質溶解,造成花卉發育遲緩,生長不良。經常用發酵的淘米水澆灌,效果較好。
怕濃肥:龍女花喜磷、鉀肥,但忌濃度過高,否則會產生反滲透,引起植株的"生理干旱",輕則萎蔫,重則燒死。龍女花的施肥原則是:"稀施、常施,傍晚施"。實踐證明,用稀薄的人糞尿、豆餅水,摻入砸爛的魚雜碎、爛蝦、雞內臟等,漚熟后,按肥水1:9的比例,每隔3-5天施一次,施用時再摻入硫酸鈣,效果較好,可使龍女花香味濃。
龍女花的繁殖方式:龍女花常用嫁接繁衍、壓條繁衍、播種繁衍,以播種、嫁接繁殖為主。
播種:在秋季采種后進行,也可用濕沙層積至翌年3月播種,5月出苗。幼苗生長緩慢,播種宜稍密,播后第二年移植。
嫁接:于3~4月進行,用紫玉蘭、山玉蘭等作砧木,接穗選花多、花大、葉厚的壯年植株上的一年生側生頂枝,去葉,用切接 法嫁接,壅土及頂,待芽伸展后扒去壅土,剪除砧木萌蘗。亦有用二年生枝進行靠接者,經1~2月便可與母體分離,獨立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