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鱗蒲桃為桃金娘科的常綠喬木,高10米,主干極短,廣分枝;葉片革質,披針形或長圓形;聚傘花序頂生,花瓣分離,闊卵形;果實球形,果皮肉質,直徑3-5厘米,成熟時黃色;種子1-2顆,多胚。

紅鱗蒲桃適應性強,各種土壤均能栽種,多生于水邊及河谷濕地,在沙土上生長也良好,以肥沃、深厚和濕潤的土壤為佳。紅鱗蒲桃果實球形,直徑5-6毫米?;ㄆ?-4月,果實5-6月成熟。

形態特征:紅鱗蒲桃為喬木,高10米,主干極短,廣分枝;小枝圓形。葉片革質,披針形或長圓形,長12-25厘米,寬3-4.5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闊楔形,葉面多透明細小腺點,側脈12-16對,以45度開角斜向上,靠近邊緣2毫米處相結合成邊脈,側脈間相隔7-10毫米,在下面明顯突起,網脈明顯;葉柄長6-8毫米。

聚傘花序頂生,有花數朵,總梗長1-1.5厘米;花梗長1-2厘米,花白色,直徑3-4厘米;萼管倒圓錐形,長8-10毫米,萼齒4,半圓形,長6毫米,寬8-9毫米;花瓣分離,闊卵形,長約14毫米;雄蕊長2-2.8厘米,花藥長1.5毫米;花柱與雄蕊等長。

花蕾倒卵形,長2毫米,萼管倒圓錐形,長1.5毫米,萼齒不明顯;花瓣4,分離,圓形,長1毫米,雄蕊比花瓣略短;花柱與花瓣同長。果實球形,果皮肉質,直徑3-5厘米,成熟時黃色,有油腺點;種子1-2顆,多胚。

生長習性:紅鱗蒲桃常見于低海拔疏林中。 紅鱗蒲桃耐水濕植物,性喜暖熱氣候,屬于熱帶樹種。喜生河邊及河谷濕地。喜光、耐旱瘠和高溫干旱、對土壤要求不嚴、根系發達、生長迅速、適應性強,以肥沃、深厚和濕潤的土壤為最佳。

紅鱗蒲桃的栽培技術

田間管理:播種后約經50天,種子開始發芽出土。出土的幼苗很細小,這時應及時清除苗內雜草,除草后再施0.1%的稀薄氮肥水,以利幼苗生長。5~6月間,應及時做好松土、除草等工作,每10天施氮肥水1次。

7~8月份,肥料中應增施鉀肥水,以促進幼苗木質化。入秋以后不再施肥,以防苗木進入冬季徒長受凍。為防幼苗凍害,可在秋末冬初用遮陽網搭棚至翌年3月去棚,也可于11月初噴施0.1%的硼酸或0.2%的硼砂1次。當年生苗高50~70厘米,地徑0.5厘米。

苗木移植培育:紅鱗蒲桃主根發達,側須根少。因此,苗木移植宜在早春的2~3月份進行。如培養球冠型的苗木,定植的株行距為50厘米×50厘米,植后在離地面30厘米處剪掉過長的枝條,以減少水分、養分的消耗,利其成活,促發側枝,盡快長成圓球形。

如培養綠化樹木,取苗時,應保留好須根,剪去主根的1/3,并疏掉一些側枝及過密的葉片,以提高移苗成活率。栽后要澆足定根水。定植后要做好除草、松土、追肥等日常管理工作。

由于紅鱗蒲桃萌芽力強,在管理當中,還要注意修剪。球冠型的要去掉徒長枝,剪成圓球形;樹木型的應剪掉弱枝、重疊枝及根部萌條,以培育出整齊美觀的樹形。

種子的采集與處理:紅鱗蒲桃種熟期11月,熟時果實紫黑色,熟果味甜,鳥獸喜食,應及時采收。采回的果實可堆漚或置水中浸泡2~3天,待果皮吸水軟化后搓掉果皮,用清水洗凈種子,室內攤開陰干,用濕潤河沙按沙、種比2∶1層積貯藏,至翌年2~3月播種。種子千粒重145克,發芽率70%~85%,每畝用種量6~8公斤。

整地播種。圃地應選陽光充足、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向陽地。播前圃地宜深挖翻曬,清除圃地中的石塊、雜草根,整床條播。苗床寬1米,床高20厘米,步道寬35厘米。

邊溝、步道要開直不能積水。條播的行距為20厘米,播種溝深8厘米,先在溝底施放復合肥或已腐熟的餅肥,后放一層5厘米厚的黃土覆蓋基肥,然后播種,播后覆土蓋草保濕。

紅鱗蒲桃的作用用途:紅鱗蒲桃是東南亞原產的果樹,海南地區有野生蒲桃,華南地區有人工栽培的蒲桃。蒲桃可以作為防風植物栽培,果實可以食用。是濕潤熱帶地區良好的果樹、庭園綠化樹。紅鱗蒲桃樹皮含鞣質,可制栲膠。

食用價值:蒲桃果實的可食用率高達80%以上,并具有一定的營養價值。果實除鮮食外,還可利用這種獨特的香氣,與其他原料制成果膏、蜜餞或果醬。果汁經過發酵后,還可釀制高級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