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尾蕨的別名很多,主要以其葉形和生態環境來命名。全叢顏色嫩綠,葉片披拂,極有風姿,配山石盆景尤妙。地栽應選背陰濕潤處,可供成片、成行綠化。葉可配插花。
盆栽可點綴書桌、茶幾、窗臺和陽臺,也適用于客廳、書房、臥室做懸掛式或鑲掛式布置。全草都可以供藥用,它具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止瀉的功效、強筋活絡等效,民間多用于治痢疾/和止瀉。
形態特征:鳳尾蕨的葉簇生,二型或近二型;柄長30-45厘米(不育葉的柄較短),基部粗約2毫米,禾稈色,有時帶棕色,偶為栗色,表面平滑;葉片卵圓形,長25-30厘米,寬15-20厘米,一回羽狀;
不育葉的羽片(2)3-5對(有時為掌狀),通常對生,斜向上,基部一對有短柄并為二叉(罕有三叉),向上的無柄,狹披針形或披針形(第二對也往往二叉),長10-18(24)厘米,寬1-1.5(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
葉緣有軟骨質的邊并有鋸齒,鋸齒往往粗而尖,也有時具細鋸齒;能育葉的羽片3-5(8)對,對生或向上漸為互生,斜向上,基部一對有短柄并為二叉,偶有三叉或單一,向上的無柄,線形(或第二對也往往二叉),長12-25厘米,寬5-12毫米。
先端漸尖并有銳鋸齒,基部闊楔形,頂生三叉羽片的基部不下延或下延。主脈下面強度隆起,禾稈色,光滑;側脈兩面均明顯,稀疏,斜展,單一或從基部分叉。葉干后紙質,綠色或灰綠色,無毛;葉軸禾稈色,表面平滑。
生長習性:鳳尾蕨喜溫暖陰濕環境,此草有一定的耐寒性,但低于-10度時葉梢會凍枯黃,稍耐旱,怕積水,很喜歡生長在肥沃排水良好的鈣質土壤中。 原產中國和日本,廣泛分布于除云南外的長江以南,向北到河南南部。
不論山地丘陵、平原、海島或城市、鄉村均有生長。多生于山谷石縫,井邊或灌木林緣陰濕處。適應性強,喜陽光充足和稍潮濕環境,也耐半陰,極耐干旱。生長適溫晝溫為21-26度,夜溫為10-15度。
耐寒,越冬溫度不低于5度,冬季在室內養護,葉片仍柔嫩翠綠,冬季時要少澆水,多見陽光。在夏季畏直射陽光,應適當遮光,否則直射時間過長會造成葉片卷曲。
鳳尾蕨的養殖方法
培育:分株全年都可進行,只要注意遮蔭保濕。建筑物的背陰處和屋后井邊較多野生品種,也可將其挖取上盆。用孢子繁殖則應在孢子成熟后,用信封收集起來,然后撒在由腐葉土和碎磚混合的基質上。
放陰濕處,不久即可萌發,待苗長至一程度時分栽上盆。栽培時宜用排水、保水性好的基質,可用園土、泥炭和碎磚各1份配制。上盆前,盆底最好墊上碎磚作排水層。
生長期要保持盆土濕潤,并經常噴水使其周圍環境有較高的濕度,這一點對其健壯生長,增加其青翠外觀很有關系。新換盆的,半年內可以不必施肥,以后每月施二次有機液肥。養植環境以不見陽光的背陰濕潤處為好,多受直射光照容易干燥枯癟,葉尖易出現枯黃。
盆栽注意:喜半陰,遮住的陽光或透過窗簾的充足光照。植物能接受的最高和最低溫度。10-22度。澆水要多,植物生長期每2-3天澆水1次,溫度超過24度時每天澆水要多 植物生長期每2-3天澆水1次,溫度超過24度時每天建議:如果植物干枯,請齊莖剪掉所有葉片,并浸濕盆土,新葉將會長出。
盆栽方法:所用盆器以塑料花盆為好,因為它清潔衛生,保水力強。風尾蔗喜歡含鈣質較多的栽培基質,盆土可以使用摻有1%舊墻灰的砂質壤土。夏秋兩季,應該每天給植株澆水一次。在環境溫度較低的冬春兩季里,必須保持盆土處于微潮狀態澆水不要太多。
如果有條件,最好經常給植株噴灑些清水,但是所用之水應該是軟水,要是收集不到雨水,可以使用涼開水,這樣能夠使風尾蕨的葉片顯得更加青翠可愛。在鳳尾蕨生長旺盛階段,間隔兩周左右追施一次稀薄的液體肥料就行。
結合換盆,也可以往盆土里摻入少許毛發作為基肥。鳳尾蕨受到強烈的日光直射,就會出現葉片失綠,葉尖枯萎的現象。因此,除了冬季能夠使棺抹接受少量直射夜光之外,其余時間應該將其放在陰暗之處或沒有日光直射的明亮地方。在l5℃至25℃的溫度環境里,風尾蕨生長良好。
嚴寒季節,只要最低氣溫不低于0℃也能保證其順利存活下來。但是此時植株會出現較多的黃葉,發生這種情況不用擔心,隨著春季的到來,氣溫的逐漸升高,用不了多久植株就能長出大量新葉。
注意不要急于把正在變黃的葉片剪去,因為它們在死亡前還能將體內所貯的可轉運營養物質輸送到正在生長的嫩葉中去。鳳尾蕨的繁殖容易,如果采用分株繁殖,則可將繁茂的老株于夏季從花盆中磕出,用利刀分割成數叢另行栽種即可。
如果選用孢子繁殖則可在高溫季節里把成熟葉片背面的孢子小心分離下來,直接撤播于剛剛澆過一次水的盆土表面,不用覆土,只要使用—塊玻璃蓋在播種容器上保持濕度就行。
然后將盛有孢子的栽培容器移入至無口光直射的明亮之處,在25℃左右的溫度條件下,用不了多久孢子就能萌發。待小苗高約3厘米時,就可以把這些新繁殖的鳳尾蕨分栽到小花盆中進行正常管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