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屬向日葵族,一年生草本,高1~3.5米。莖直立,圓形多棱角,質(zhì)硬被白色粗硬毛。廣卵形的葉片通常互生,先端銳突或漸尖,有基出3脈,邊緣具粗鋸齒,兩面粗糙,被毛,有長柄。頭狀花序,直徑10~30厘米,單生于莖頂或枝端。
向日葵總苞片多層,葉質(zhì),覆瓦狀排列,被長硬毛,夏季開花,花序邊緣生中性的黃色舌狀花,不結實。花序中部為兩性管狀花,棕色或紫色,能結實。矩卵形瘦果,果皮木質(zhì)化,灰色或黑色,稱葵花籽。
向日葵原產(chǎn)南美洲,馴化種由西班牙人于1510年從北美帶到歐洲,最初為觀賞用。19世紀末,又被從俄國引回北美洲。中國均有栽培。向日葵種子叫葵花籽,常炒制之后做為零食食用,味美,也可以榨葵花籽油用于食用,油渣可以做飼料。
形態(tài)特征:向日葵為1年生草本,高1.0~3.5米,雜交品種有半米高植株。莖直立,粗壯,圓形多棱角,為白色粗硬毛。葉通常互生,心狀 卵形或卵圓形,先端銳突或漸尖,有基出3脈,邊緣具粗鋸齒,兩面粗糙,被毛,有長柄。
頭狀花序,極大,直徑10~30厘米,單生于莖頂或枝端,常下傾。總苞片多層,葉質(zhì),覆瓦狀排列,被長硬毛,夏季開花,花序邊緣生黃色的舌狀花,不結實。花序中部為兩性的管狀花,棕色或紫色,結實。
瘦果,倒卵形或卵狀長圓形,稍扁壓,果皮木質(zhì)化,灰色或黑色,俗稱葵花籽。最常見的向日葵高度為2.5~3.5米。根據(jù)1567年的科學文獻報告,歷來被認為單頭向日葵植物是種植在帕多瓦,植株高度最高可達12米。
同樣的種子,種植在其他時間和地點(如馬德里),植株高度可達近8米。更近的紀錄(約二十年前)則有8米以上的植株,在荷蘭和加拿大安大略省取得。
生長習性:向日葵的種植四季皆可,重要以夏、冬兩季為主。花期可達兩周以上。品種可分為“普通觀賞用”品種或“食用”種類,個別觀賞用品種特點為植株較矮小,通常不超過半公尺。觀賞向日葵因而適合栽種于盆栽中;
食用品種則植株較為高大,種于正常露天苗圃泥土中,可長至2公尺以上。向日葵成長相稱敏捷,花期相稱久長可達兩周以上,向日葵的生長與溫度、水分、光照、土壤等因素關系密切。
向日葵的繁殖方式
繁栽要點:以種子方式繁衍后代,播種時以泥炭土為宜。播種前用新高脂膜拌種,能驅(qū)避地下害蟲,隔離病毒感染,提高種子發(fā)芽率。向日葵對光線要求度較高,對溫度則忍受范圍大,適合溫度15~30℃,但仍以夏季生長較為迅速。
由于光線需求度高,新陳代謝快,因此水份需求度高,宜經(jīng)常灌溉澆水,保持土壤之潮濕,夏天可每天澆水。以有機肥拌入培養(yǎng)土中為最佳之方式;除此之外亦可視植株狀況追加化學肥料。
向日葵的播種時間:3~4月,播種的適宜溫度:18~25℃,出芽時間:5~7天,播種方法:點播,覆土約1cm,播后50~80天左右花,因品種不同各項略有差異。
播期:當125px土層溫度5℃即可播種。播期選擇的基本原則是:第一,根據(jù)鹽堿發(fā)生規(guī)律,適當早播或晚播,使幼苗避開鹽堿為害;第二,根據(jù)品種生育期進行春播或夏播;第三,根據(jù)發(fā)病規(guī)律調(diào)整播期,使其避開病害多發(fā)季節(jié);第四,根據(jù)生長特性調(diào)整播期,使開花灌漿期避開28℃以上高溫天氣。
葵的發(fā)芽率和出苗率低于油葵,頂土能力也不如油葵。為保證出苗株數(shù),實際播量比計算播量應加大10—20%。食葵的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很強,種植密度大則花盤小籽粒小;密度小則花盤大籽粒也大。
在既保證產(chǎn)量、又保證商品性的前提下,667平方米保苗株數(shù)應保持在3000株左右為宜,行距60—1750px,株距30—875px。播量根據(jù)品種特性和栽培要求確定播量。一般人工點播每667平方米需種600克,機播需種700克。
帶種肥:食葵生育期較長,而且植株高大。種肥用量每667平方米穴施或條施磷酸二銨5—8公斤,或三料磷肥10公斤。
播種方式:播種時墑情要好,深度3—100px為宜。播種方式采用:人工或機力作畦,點播或開溝條播;精量點播,每穴1—2粒。干旱地區(qū)可采取深開溝淺覆地的方法,將種子播在墑情較好的濕土上。
播種條件:向日葵的播種時間:3~4月,播種的適宜溫度:18~25℃,出芽時間:5~7天,播種方法:點播,覆土約25px,播后50~80天左右開花,因品種不同各項略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