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蓮花是屬于毛茛科,銀蓮花屬植物所開的花朵的通稱。因其花似為風所吹開,故又稱“風花”。又因為開展銀蓮花、草地銀蓮花及白頭翁銀蓮花等象征著復活節,故又稱“復活節花”。
銀蓮花,是屬于毛茛科(Ranunculaceae)銀蓮花屬(Anemone)約一百五十多種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所開花卉的通稱。又因開展銀蓮花(A. patens)、草地銀蓮花(A. pratensis)及白頭翁銀蓮花(A. pulsatilla)等象征復活節,且其花似為風所吹開。
故又稱“風花”(windflower)、“復活節花”(Pasqueflower)。銀蓮花還是以色列的國花。另外,英文中的人名Silvia也由銀蓮花演變而來。由于許多銀蓮花屬植物開花艷麗,所以銀蓮花廣泛用于室內及庭院裝飾,是花卉交易市場上的大宗。
形態特征:銀蓮花屬植物屬毛茛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株高一般介于30至60厘米,基生葉4--8,葉柄長6--30cm,疏生長柔毛;葉片圓腎形,三全裂;花2至5朵,直徑3.5至5厘米,白色或帶粉紅色;瘦果上有長綿毛,部分品種如罌粟狀銀蓮花(罌粟秋牡丹,A. coronaria)有塊莖;
胚珠內珠被有一層(與銀蓮花類似的還有胡桃、向日葵等),有些種因為果實構造不同,而被視為獨立的屬-白頭翁屬(Pulsatilla)。歐洲的木質銀蓮花指森林銀蓮花(A. nemorosa)能引起皮膚起皰,從前曾藥用,開白花。北美的木質銀蓮花指五葉銀蓮花(A. quinquefolia),葉深裂。
銀蓮花的花期一般為春季,部分品種的花期在秋季。春季開花的有亞平寧銀蓮花(A. apennina)、希臘銀蓮花(A. blanda)和孔雀狀銀蓮花(A. pavonina)。湖北金蓮花(A. hupehensis)或稱日本銀蓮花(A. japonica),是受歡迎的秋季開花的沿邊花壇花卉。很多種因花色鮮艷而栽培在花園中。
銀蓮花的繁殖方式
播種繁殖:單瓣品種易結實,8-10月氣溫<20℃時播種,種子隨采隨播。種子細小,有長絨毛,播種時先用砂子搓開。土壤疏松平整,落水播種,土表鋪薄鋸末或草木灰覆蓋。播后15d發芽,2-3片真葉分構;緩苗后施2次淡肥水,陽畦越冬。第二年開花,田間可套種玉米等高稈作物遮蔭。種子分批采收。出問管理見金蓮花。
分球繁殖:重瓣種分球定植,8-10月分株,覆土3-cm。4-6月開花,花后根莖部膨大。葉枯萎后起球,消毒處理,晾干后埋藏于干沙中,置通風處越夏。
銀蓮花的病害防治:銀蓮花病蟲害防治在栽種前需要進行土壤消毒殺蟲;篩選健康的種球,進行嚴格的消毒,調控株行距保障種植地具備良好的通風,配備完善的灌溉設施,可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
蟲害防治:銀蓮花栽培中主要蟲害有:蚜蟲、薊馬、地老虎。使用常用的殺蟲劑即可防治。
病害防治:銀蓮花最常見的病害有腐霉菌引起的腐爛病,絲核菌引起的立枯病,灰葡萄孢菌引起的灰霉病、白粉菌引起的白粉病以及霜霉病等。
腐爛病:是有幾種腐霉菌均可引起的一種病,不管溫度高低都有發生的可能,潮濕條件下更容易發生和傳播腐爛病,它可以使正在發芽的種子腐爛或植株的根部發病,使植株長勢緩慢甚至死亡。受腐霉病菌感染后,發病植株根和莖部會出現水漬狀腐爛。腐爛病的防治,首先是對土壤進行消毒,可以用五碌硝基苯或土壤菌蟲清拌種,拌土殺菌消毒。如果已經發病,可用退菌特進行噴霧滅菌。
絲核菌:可以引起立枯病,這種病菌喜歡溫暖濕潤的環境,與腐爛病相比,它的癥狀為棕褐色,凹陷更加明顯。有時可在患病植株與基質相接的部位發現茶色的園斑狀菌絲體群。對立枯病,可用MedaIIion和Chipco 26019等進行滅殺。
灰霉病:是一種即可以感染小苗又發作于開花期的疾病,較高的空氣濕度和植株表面的水膜可以促使灰葡萄孢菌感染植株。該病可用Mancozeb進行噴霧,或用百菌清多菌靈進行噴霧滅殺。
白粉病:是由白粉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種病狀,其受害癥狀包括葉片螺旋狀卷曲,葉片·莖部·和花蕾上有圓形白斑,受害花蕾不能開花卷曲,停止生長。若發現此病,要立即用三唑酮800倍液進行噴霧滅殺,如病情嚴重,要隔7-8天再噴一次,連噴三次基本可以控制住。
霜霉病:主要在銀蓮花切花生產中遇到,2~4月份發生最多,葉部感病由淡綠轉為黃色至黃褐色,嚴重的葉柄壞死腐爛,感染地下球莖使種球腐爛。防治在發初期,噴施75%百菌清、64%殺毒礬,或65%的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1000倍液,病情嚴重時可增加施藥次數及藥劑濃度,對發病嚴重的植株隔離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