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睡蓮是白睡蓮的變種,多年水生草本;根狀莖匍匐;葉紙質,近圓形,直徑10-25厘米,基部具深彎缺,裂片尖銳,行或開展,全緣或波狀,葉緣有淺三角形齒牙,兩面無毛,有小點;幼葉紫紅色。
老時上面轉為墨綠色,有光澤,下面暗紫紅色,葉柄長達50厘米。葉圓形或近圓形,基部深裂,幼葉紫紅色。老時上面轉為墨綠色,有光澤。花大,直徑30-34厘米,玫瑰紅色。紅睡蓮較耐寒,中國江南地區冬季不加保護能安全越冬。喜強光,通風良好,有樹蔭的池塘。分布于中國、印度、高加索地區及歐洲。
形態特征:紅睡蓮的葉紙質,近圓形,直徑10-25厘米,基部具深彎缺,裂片尖銳,行或開展,全緣或波狀,葉緣有淺三角形齒牙,兩面無毛,有小點;幼葉紫紅色。老時上面轉為墨綠色,有光澤,下面暗紫紅色,葉柄長達50厘米。
紅睡蓮的花大,直徑30-34厘米,玫瑰紅色,芳香;花梗略和葉柄等長;萼片披針形,長3-5厘米,脫落或花期后腐爛;花瓣20-25,白色,卵狀矩圓形,長3-5.5厘米,外輪比萼片稍長;花托圓柱形;花藥先端不延長,花粉粒皺縮,具乳突;柱頭具14-20輻射線,扁平。
生長習性:紅睡蓮較耐寒,中國江南地區冬季不加保護能安全越冬。紅睡蓮喜強光,通風良好,有樹蔭的池塘。對土質要求不嚴,pH值6-8,均可正常生長,最適水深25-30厘米,最深不得超過80厘米。
喜富含有機質的壤土。3-4月萌發長葉,5-8月陸續開花,每朵花開2-5天。花后結實。10-11月莖葉枯萎。翌年春季又重新萌發。紅睡蓮生于池沼、湖泊中,一些公園的水池中常有栽培。
紅睡蓮的栽培技術
缸栽:栽植時選用高50厘米左右、口徑盡量大的無底孔花缸,花盆內放置混合均勻的營養土,填土深度控制在30-40厘米,便于儲水。將生長良好的繁殖體埋入花缸中心位置,深度以頂芽稍露出土壤即可。栽種后加水但不加滿,以土層以上2-3厘米最佳,便于升溫,以保證成活率。隨著植株的生長逐漸增加水位。
盆栽:選用無孔營養缽,高30厘米,口徑40厘米,栽種方法及營養土如缸載,填土高度在25厘米左右,栽種完成后沉入水池,水池水位控制在剛剛淹沒營養缽為宜,隨之生長逐漸增加水位。此方法優點在于越冬容易,只需冬季增高水位,使睡蓮頂芽保持在冰層以下即可越冬,缺點是管理時必須進入水池,略感不變。
池塘:選擇土壤肥沃的池塘,池底至少有30厘米深泥土,繁殖體可直接栽入泥土中,水位開始要淺,控制在2-3厘米,便于升溫,隨著生長逐漸增高水位。根據地區不同入冬前池內加深水位,使根莖在冰層以下即可越冬。優點是群體效果較好,生長量大,缺點是翌年采挖困難,病蟲害不易防治。
水位:耐寒睡蓮能否正常生長,水位的控制是重要因素之一。耐寒睡蓮隨著生長期的不同對水位的要求各不相同,要注意對水位的控制。由于水溫對睡蓮的生長開花有直接影響,生長初期由于葉柄短,水位盡量淺,以不讓葉片暴露到空氣中為宜,以盡快提高水溫,促進根系生長,提高成活率;
隨著葉片的生長,逐步提高水位,到達生長旺期,水位達到最大值,這樣使葉柄增長,葉片增大,有助于營養物質儲存;進入秋季,降低水位,提高水溫,使葉片得到充足的光照,增強光合作用,以促進睡蓮根莖和側芽生長,提高翌年的繁殖體數量;
秋末天氣轉涼后,逐漸加深水位,保持不沒過大部分葉片為宜,以控制營養生長;水面結冰之前水位一次性加深,根據歷史最大結冰厚度而定,保持睡蓮頂芽在冰層以下,以安全越冬。
追肥:追肥的原則必須是既有益于睡蓮生長,又在水中無浪費,因為肥料的浪費會導致水體富營養化而加快藻類及水草的生長,進而污染水體。可用有韌性、吸水性好的紙將肥料包好,并在包上扎幾個小孔,以便肥分釋放,施入距中心15-20厘米的位置,深度在10厘米以下。
也可用潮濕的園土或黏土與肥料按一定的比例(一般與化肥10比1,與有機肥4比1)混合均勻后攥成土球(以攥不粘手、松手不散坨為宜),距根莖中心15-20厘米處分3點放射狀施到根莖下10-15厘米處,隨攥隨施。
追肥時間一般在盛花期前15天,以后每隔15d追肥1次,以保障開花量,但追肥不宜過多,過多容易加大營養生長,葉片數量加大,影響花期整體效果。合理的追肥可延長耐寒睡蓮的群體花期,也可增加來年繁殖體生長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