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睡蓮是白睡蓮的變種,多年水生草本;根狀莖匍匐;葉紙質,近圓形,直徑10-25厘米,基部具深彎缺,裂片尖銳,行或開展,全緣或波狀,葉緣有淺三角形齒牙,兩面無毛,有小點;幼葉紫紅色。
老時上面轉為墨綠色,有光澤,下面暗紫紅色,葉柄長達50厘米。葉圓形或近圓形,基部深裂,幼葉紫紅色。老時上面轉為墨綠色,有光澤。花大,直徑30-34厘米,玫瑰紅色。紅睡蓮較耐寒,中國江南地區冬季不加保護能安全越冬。喜強光,通風良好,有樹蔭的池塘。分布于中國、印度、高加索地區及歐洲。
形態特征:紅睡蓮的葉紙質,近圓形,直徑10-25厘米,基部具深彎缺,裂片尖銳,行或開展,全緣或波狀,葉緣有淺三角形齒牙,兩面無毛,有小點;幼葉紫紅色。老時上面轉為墨綠色,有光澤,下面暗紫紅色,葉柄長達50厘米。
紅睡蓮的花大,直徑30-34厘米,玫瑰紅色,芳香;花梗略和葉柄等長;萼片披針形,長3-5厘米,脫落或花期后腐爛;花瓣20-25,白色,卵狀矩圓形,長3-5.5厘米,外輪比萼片稍長;花托圓柱形;花藥先端不延長,花粉粒皺縮,具乳突;柱頭具14-20輻射線,扁平。
生長習性:紅睡蓮較耐寒,中國江南地區冬季不加保護能安全越冬。紅睡蓮喜強光,通風良好,有樹蔭的池塘。對土質要求不嚴,pH值6-8,均可正常生長,最適水深25-30厘米,最深不得超過80厘米。
喜富含有機質的壤土。3-4月萌發長葉,5-8月陸續開花,每朵花開2-5天。花后結實。10-11月莖葉枯萎。翌年春季又重新萌發。紅睡蓮生于池沼、湖泊中,一些公園的水池中常有栽培。
紅睡蓮的繁殖方式
分株繁殖:睡蓮主要采取分株繁殖。耐寒種通常在早春發芽前3-4月進行分株,不耐寒種對氣溫和水溫的要求高,因此要到5月中旬前后才能進行分株。分株時先將根莖挖出,挑選有飽滿新芽的根莖,切成8-10厘米長的根段,每根段至少帶1個芽,然后進行栽植。
頂芽朝上埋入表土中,覆土的深度以植株芽眼與土面相平為宜,每盆栽5-7段。栽好后,稍曬太陽,方可注入淺水,以利于保持水溫,但灌水不宜過深,否則會影響發芽。待氣溫升高,新芽萌動時再加深水位。放置在通風良好、陽光充足處養護,栽培水深20-40厘米,夏季水位可以適當加深,高溫季節要注意保持盆水的清潔。
播種繁殖:睡蓮也可采用播種繁殖,即在花開后轉入水中,果實成熟前,用紗布袋將花包上,以便果實破裂后種子落入袋內。種子采收后,仍須在水中貯存,如干藏將失去發芽能力。在3-4月進行播種,盆土用肥沃的粘質壤土。
盛土不宜過滿,宜離盆口5-6厘米,播入種子后覆土1厘米,壓緊浸入水中,水面高出盆土3-4厘米,盆土上加蓋玻璃,放在向陽溫暖處,以提高盆內溫度。播種溫度在25-30℃為宜,經半個月左右發芽,第二年即可開花。
紅睡蓮的園林用途:在中國荷文化史上,盆荷這種形式出現之初只是被用于私家庭院觀賞。盆栽和池栽相結合的布置手法,提高了盆荷的觀賞價值,在園林水景和園林小品中經常出現。睡蓮水石盆景是一種新的盆景。它是睡蓮盆栽與水石盆景的有機結合,既體現山石的剛毅挺拔,又顯示矑的嬌艷嫵媚。
紅睡蓮的文化背景:在古希臘、古羅馬,睡蓮與中國的荷花一樣,被視為圣潔、美麗的化身,常被作供奉女神的祭品。在新約圣經中,也有“圣潔之物,出淤泥而不染”之說。
在古埃及神話里,太陽是由荷花綻放誕生的,睡蓮因此被奉為“神圣之花”,成為遍布古埃及寺廟廊柱的圖騰,象征著“只有開始,不會幻滅”的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