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槐又名洋槐,為豆科、刺槐屬落葉喬木,樹皮灰褐色至黑褐色,淺裂至深縱裂,稀光滑。刺槐原生于北美洲,現被廣泛引種到亞洲、歐洲等地。刺槐樹皮厚,暗色,紋裂多;樹葉根部有一對1~2mm長的刺;

花為白色,有香味,穗狀花序;果實為莢果,每個果莢中有4~10粒種子。刺槐木材堅硬,耐腐蝕,燃燒緩慢,熱值高。刺槐花可食用。刺槐花產的蜂蜜很甜,蜂蜜產量也高。栽培變種有紅花刺槐、金葉刺槐等。

形態特征:刺槐我落葉喬木,高10~25米;樹皮灰褐色至黑褐色,淺裂至深縱裂,稀光滑。小枝灰褐色,幼時有棱脊,微被毛,后無毛;具托葉刺,長達2厘米;冬芽小,被毛。羽狀復葉長10~25(~40)厘米;葉軸上面具溝槽;

小葉2~12對,常對生,橢圓形、長橢圓形或卵形,長2~5厘米,寬1.5~2.2厘米,先端圓,微凹,具小尖頭,基部圓至闊楔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面灰綠色,幼時被短柔毛,后變無毛;小葉柄長1~3毫米;小托葉針芒狀。

莢果褐色,或具紅褐色斑紋,線狀長圓形,長5~12厘米,寬1~1.3 (~1.7)厘米,扁平,先端上彎,具尖頭,果頸短,沿腹縫線具狹翅;花萼宿存,有種子2~15粒;種子褐色至黑褐色,微具光澤,有時具斑紋,近腎形,長5~6毫米,寬約3毫米,種臍圓形,偏于一端。花期4~6月,果期8~9月。

生長習性:刺槐溫帶樹種,在年平均氣溫8℃~l4℃、年降雨量500~900mm的地方生長良好;特別是空氣濕度較大的沿海地區,其生長快,干形通直圓滿。抗風性差,在沖風口栽植的刺槐易出現風折、風倒、傾斜或偏冠的現象。

刺槐對水分條件很敏感,在地下水位過高、水分過多的地方生長緩慢,易誘發病害,造成植株爛根、枯梢甚至死亡。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喜土層深厚、肥沃、疏松、濕潤的壤土、沙質壤土、沙土或黏壤土。

在中性土、酸性土、含鹽量在0.3%以下的鹽堿性土上都可以正常生長,在積水、通氣不良的黏土上生長不良,甚至死亡。喜光,不耐庇蔭。萌芽力和根蘗性都很強。

刺槐的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和施肥:刺槐幼苗畏寒、怕澇、怕堿,所以育苗地應選擇地勢較高、便于排灌的肥沃砂壤土為宜。土壤含鹽量要在0.2%以下,地下水位大于1米。選用水澆地,或土質深厚、平坦的熟土地。

不要在澇洼地和土質瘠薄的山地育苗。刺槐不宜連作,可與楊樹、松樹等輪作,以防立枯病,切忌黏重土壤育苗。整地要求精耕細作,秋季整地施肥,春季耙耱保墑,5月上旬灌水后播種。

田間管理:在剌槐育苗中,掌握幼苗耐旱、喜光、忌澇的特點,是保證育苗成活的關鍵。

灌水:播種后到幼苗出齊以前不能灌水。出苗后,土壤濕度適中時,要及時松土中耕,提高地溫,有利發芽。灌水過早,土壤濕度過大,地溫低,容易坐苗或出現黃葉病。

在反復中耕松土的基礎上,6月初可以灌第1次水,以后在正常情況下每隔20d灌水1次。7月上旬灌水后暫停一段時間.以促進苗木提高木質化程度、增強越冬能力,11月下旬最后灌1次冬水。

追肥:當刺槐定苗后,結合第1次灌水進行第1次追肥,施入尿素45~75kg/hm^2,6月底結合灌水追施以氮、磷肥為主的復合肥2次,施肥量為75~195kg/hm^2,8月初停止施肥。

最好是冬耕早春耙地,每畝施腐熟的基肥3000斤至5000斤。春季整地應提早,深翻(25厘米以上)、細耙、整平。在整地的同時,每畝用15斤黑礬(硫酸亞鐵)粉拌入5%辛硫磷1斤,再摻入40倍的細土,撒入地中,以進行土壤消毒。

松土除草:育苗地要在灌水后或雨后及時中耕,經常保持疏松無草。防寒越冬:刺槐一至二年生苗易遭秋霜凍及春風干的危害,致使苗木地上部分干枯,故一年生苗應在秋后挖出進行秋季造林或越冬假植,第2年春季提供造林。

移植培育大苗:培育道路、庭院、城市綠化等需要的大苗,原州區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進行移植,移植密度主要取決于苗木培育規格和年限.一般四年生移植苗株行距以50cm×100cm為宜。培育苗木年限越長移植的株行距越大。

剌槐移植多采用穴植,移植前應剪去地上部分,并將劈裂損傷的根條剪掉。根系長度應保持在20~30cm,苗根蘸漿栽植,栽苗深度應使根頸頂端與地表持平。移植后的苗木要及時進行澆水追肥、松土除草、防寒越冬等撫育工作,尤其對平茬苗應做好去梢、抹芽、修枝等工作.選留健壯直立的枝條作為主干。